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以其逻辑的自洽性和对于中国改革前后的历史有很强的解释力,因而对中国的改革之路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文章在重读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上,运用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对比较优势战略提出三点质疑:首先。从理论的逻辑起点上,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忽视了企业自生能力的内生性;其次,在理论论证过程中对于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承载链条;最后,在理论的政策含义上,对于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有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误导。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诺贝  段愿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6):139-142
文章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政策应用争论的系统梳理,从理论脉络上勾勒其基本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各种理论对比较优势原理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比较优势的形成原因、作用、内涵等有不同的解释,这是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随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反映.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演变,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用、转换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养国家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源自何处?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源泉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本文选择中国工业产业作为分析的着眼点,从实证角度分析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服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而竞争优势各要素对中国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是成功地利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集中力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上,实证的结果显示出其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与竞争优势有关的各要素.因此,今后中国政策的制定应该侧重于培养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为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报告运用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等对"世界工厂"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作者在对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进行一系列批评之后,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1] 进而,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产业结构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支持、促进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适度干预和有效干预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要重视战略性…  相似文献   

6.
论复合比较优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论争,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应该以比较优势抑或竞争优势为基础。本文旨在从内生和外生的角度对比较优势进行扩展,从而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之下,为贸易理论和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分析基础。最后,从发挥复合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鲁晓东  李荣林 《世界经济》2007,108(10):39-48
对于一国比较优势的稳定性,不同的贸易理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以这些理论分歧为出发点,分析了传统的RCA指数在衡量比较优势时的优劣,并构造了能客观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度分解的贸易数据研究中国1987~2005年的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使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等多种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对中国比较优势的稳定性检验表明,虽然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因此,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并没有产生"比较优势陷阱"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8.
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完善生产体系的一种重要投资方式,以往有关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忽视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对跨国并购活动的适用性通过模型进行论证,同时运用中国数据,借助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比较优势构成跨国并购的基础这一结论,进而从全球化的视角形成对跨国并购活动的客观认识和正确态度。最后根据跨国并购比较优势论的实际经济意义,提出中国对待外资并购的相关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作用,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制造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目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水平也各有不同。本文基于18个制造业主要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影响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因素,探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比较优势战略的选择,并对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我们并没有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反而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的局面。文章基于对中国稀土贸易情况的分析,结合比较优势等相关理论,找出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稀土出口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原因,最后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对此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竞争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都是由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要从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出发考察中国的纺织业贸易,其贸易数量、结构和流向取决于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国际行业格局的分析.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和ATC达成的新情况下,必须要灵活机动调整贸易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保护并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桁林 《开放导报》2002,(5):36-37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全球自由贸易的区域与范围.同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对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提出了国民待遇、政策透明性、行政高效率等要求,二是对改革开放的格局提出了新挑战,沿海地区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正趋于减少,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全球布局策略,使得中国贸易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因而,国际化与本地化、全球化与边缘化的矛盾已经显露出来.在WTO格局下如何增进自由贸易的利益,成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视角,作者将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格特点为例,探讨中国领导人的人格特点差异与新中国外交变化和转型的关系,分析人格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意义。结论表明,对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来说,人格类型理论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克服其他理论视角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些盲点,更好地解释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对时代主题、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对主要大国政策以及对地区政策调整和变化的动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国特色。将人格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也适应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的趋势,有助于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贡献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发展一种超越西方外交实践的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作者在结论部分提出一种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综合性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将领导人作为研究核心,同时也不忽视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发展服务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在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重点的环境下,要发挥比较优势,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期增强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王昌林 《改革与战略》2012,28(12):38-42,58
离岸服务外包是国际服务贸易中一种新兴的重要形式 . 文章分析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离岸服务外包的适应性,并在分析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指出从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出发,中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应该是一种“积极改变”的策略,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以产业政策和发展策略在更高级的产业领域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对于企业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两种理论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密切相联系.本文通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视角,直接证明了企业环境具有非均衡性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差异性来源在于企业环境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本地市场效应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借鉴Schumacher(2003)的引力模型方法对中美双边贸易的估计表明,在10大类产品当中有7类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在35个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当中有16个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这表明,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中国对美出口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源泉之一。其政策含义在于,中国的贸易政策应该由单纯偏向外部市场转到内外并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18.
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1998年~2003年月度数据计量表明,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依据美中两国月度统计数据计量的结论是相一致的。由此,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美中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以及杂项制品贸易上,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易耗性产品对美贸易上发挥出比较优势,而美国在高技术产品对华贸易上由于出口管制政策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政策建议是,美国要想缩减美中贸易逆差,就必须逐步取消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于中国来说,在鼓励出口的同时,应重视从美进口,采取以出口带动进口,以进口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实例分析提出在一般均衡分析基础上分别分析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从而说明国际贸易古典自由理论中的贸易模式与贸易得利、贸易政策。最后提出国内对比较优势理论必须要全面解读动态比较优势,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公众投资热情的持续升温,股利政策可以给投资者传达公司业绩好坏、公司所处阶段以及公司下一步的战略部署的信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代理成本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有着比较强的解释能力.本文从影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出发,探讨股利政策中关于代理问题的一般影响因素,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公司股利政策反映出来的公司内部治理问题以及公司利害相关三方之间的代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