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芳 《开发研究》2007,(4):149-151
2006年12月1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会对我国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状况及外资银行对东道国、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银行业在这种形势和影响下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伴随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与中资银行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银行体系。外资银行的进入引进了外部资金,促进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中资银行完善经营机制和拓展海外业务,我国银行业将获得巨大收益。然而,短期内银行业的风险也相应扩大,不单纯是外资银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中央银行和各专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局面.研究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而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进行内外部因素的综合比较分析,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婉 《魅力中国》2012,(35):35-35
自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总体是上升趋势,并且随着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逐步兑现入世承诺,外资银行经营范围扩大,外资银行的加入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产生威胁,要使得外资银行健康稳健发展,必然要提高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外资银行经营现状以及监管现状,指出存在的监管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荣华 《辽宁经济》2001,(11):11-12
当前,金融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我国加入WTO后,准入我国的外国金融机构不断地增多,这必然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影响,加剧我国金融同业竞争,推动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的挑战  1.在服务上面临外资银行挑战。首先,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服务质量上的挑战。其次,在服务手段上,我们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有着较大的差别。外资银行科技网络十分发达,这与中国银行业的网络落后,形成鲜明的反差。第三,在创新服务品种上,发达…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在自贸区背景下我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问题。自贸区既为我国银行业公平竞争带来了活力,也对我国现有的银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本文针对自贸区外资银行带来的风险,从市场准入监管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渗透有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控股始终是银行业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制度约束。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会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的严重性,但与银行危机的相关性较小,也不会增加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银行业开放路径,努力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监管水平,是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两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张伟 《特区经济》2007,(12):67-69
本文以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分析工具,力图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认为国内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挑战。因此,国内银行业要实施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动态竞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银行业必然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外资银行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和金融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 ,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 (CRM方面已有丰富经验。而到目前为止 ,我国银行业在实施CRM尚处于起步阶段 ,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银行业必然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外资银行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和金融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 ,尤其在客户关系管理 (CRM)方面已有丰富经验。而到目前为止 ,我国银行业在实施CRM尚处于起步阶段 ,时不我待 ,我国银行业必须迅速转变经营观念 ,加快客户关系管理的建设 ,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银行业效率、市场竞争度和体系稳定性3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主要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形成有关这一影响研究的完整体系,对进一步全面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玮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4):70-74
文章采用Panzar—Rosse模型测度了1985年至2008年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并对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市场竞争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类型在样本期内由寡头竞争型转变为垄断竞争型,市场集中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市场竞争程度相应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外资银行进入初期并没有显著促进银行业的竞争,而是在进入程度达到某一阶段之后才起到刺激竞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入世五年过渡期满后,我国银行业对外资实行几乎等同的充分的国民待遇,这给我国银行业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经过我国政府和银行业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的基础与条件。然而,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产质量、业务开拓、产品创新、盈利水平、金融监管等多方面仍存在差距。若想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在全球金融贸易自由化中获取相当的利益,我国银行业还须锐意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和我国WTO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越来越关注银行业对外开放对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针对13家国有银行12年的数据试图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作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局限性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我国监管当局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有必要针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探讨了目前监管制度和实践中存在的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营监管缺失、分类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制度内紧外松、国际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层次低等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入世”后,银行业将面临外资银行许多领域的竞争,其冲击的力度将是十分激烈的。“入世”后,我国将按照其对金融及金融有关服务等方面的规定,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准入原则,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也将随之进一步放松。由此可见,市场准入限制的放松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外资银行得以与国内银行展开全面的竞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越来越少.本文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宏观金融经济形势,对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财经资讯     
《产权导刊》2007,(1):23-24
银行业总资产42万亿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18日消息在我国总共约5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最新数字为42.08万亿元。其中四大行占52.2%,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占15.8%,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占5.7%,254家外资银行占2%。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972亿美元。未来5年里,我国银行业将形成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银行“四足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谭雅玲 《西部论丛》2006,(10):38-40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期限时间日益临近。为此,近期银监会发布了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核心内容是在今年年底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后,我国监管机构将按“法人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两种情况规定外资银行可以在我国开展业务的范围。尤其是基于我国承诺加入WTO后银行业全部开放的两项原则,该项改革举措一方面体现着我国银行监管国民待遇的平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特殊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