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文化”一词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充满了争议,关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争的研究构成了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雷蒙·威廉斯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这一论争作出了回应,提出了“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新文化观,并借助这一“文化唯物主义”的基石对“大众”“大众文化”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从而实现了为大众文化正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威廉斯进一步提出了其共同文化理想,以此作为进入社会主义的通路。威廉斯在构建共同文化理想的进程中对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努力营造平等共创的文化环境、防治资本对文化事业的侵蚀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二十世纪历史上,“文化”的新变可以说是最重大的社会事件之一。文化的这一变化之“新”就集中体现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开始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和动作,传统时代作为精神性“事业”的文化从此走上了一条与物质生产结合的“产业化”之路。截止当下,“文化”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效益最可观、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3.
魏允青 《魅力中国》2010,(19):144-145
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贺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3):161-164,191
“文化”这一概念演进至今其内涵博大精深、外延恢宏宽广,但古往今来的文化总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所形成的人文标准发挥其“化成天下”的特殊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文治教化”。从本质上说,我国“廉”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一种制度文化和一种社会文化。在当代中国,“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廉”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海 《魅力中国》2011,(1):42-42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是当前比较认同的企业文化定义。在这一定义中,突出了“全体员工”这一企业之本。现代企业已经逐渐推行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文化史的考察和当前“文化热”的反思,认为,较流行的诸种“文化”定义几乎都是描述性的,而不是本质的,其共同失误在于对“文化”和“文明”的混同。由此原因,使得文化研讨在某种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了一般性的历史研究,这在当前的“文化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认为,要建设科学的文化学,更好的进行文化本身建设,必须将“文化”和“文明”加以严格、明确的区分。作者认为,“文化实质上是以符号为基本纽带而凝结的内稳的和外显的概念系统”,而“隐于文化系统内部并统摄文化构架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精神”便是“传统”。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文化”和“传统”的各自结构分别作了探讨和分析,并从宏观上阐发了二者发展变化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地区兴起了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这既不同于国家自上而下的“文化下乡”,也异于自古以来的妇女“回娘家”行为,而是民间自组织的“亚文化”实践。依据对南昌市新建区L村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资料,尝试分析“集体回娘家”的发生机制、基本流程和社会意涵。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活动立足于家族和网络的社会动员,交织了身体与观念、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等文化要素,融合了传统的家族文化与新兴的表演文化,并强化了外嫁女的家乡认同和社区凝聚力。这一“亚文化”实践,是观察转型时期传播与乡村社会互动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8.
大文化视野的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华 《特区经济》2005,(2):273-275
“大文化”语境中的四类”文化产业”有人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句话,排除其泛文化的不足,确实道出了文化无所不包、大而化之的特点。“文化”,是个引起纷争的“金苹果”。自从19世纪上半叶文化学研究始于德国以来,对于“文化”的概念就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据说在1920年以前,有代表性的“文化”定义有6个;后来各门学科从不同侧面下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定义有250种之多;时至今日,据文化传播学者刘智的统计,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说法已达2万多条之多。不管有多少定义,文化研究学者几乎都同意把文化归为广义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部分青少年“道德滑坡”与“责任缺失”的现状在社会上频繁地显现出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对部分青少年影响程度这一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分析出现部分青少年“道德滑坡”与“责任缺失”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利于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方面来解决当前部分青少年“道德滑坡”与“责任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司洋 《中国经贸》2008,(2):64-6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引发了所谓“韩流”现象,很多中国的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这一轮新的文化浪潮。如今,“韩流”这个名词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韩流”作为一种外来的流行文化在中国有很多的“funs”,乃至有了“哈韩族”群体。那么,中韩流行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韩流”?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企业文化热”不断升温,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进入哈佛课堂,更显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当我们透过这热闹的景象与成功个案,对我国目前的企业文化进行冷静理性的审视与思考,就会发现,在热闹后有冷清,成功后有危机,企业文化建设中“务虚”现象的存在,制约了其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克服这一现象,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历史课题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国门打开之后。在“救亡压倒启蒙”的主旋律下,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坎坎坷坷,任重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西方”与“传统”之间徘徊,恰恰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谋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两难困境,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要试图摆脱这种困境,这一现代化过程同时构成了近代政治文化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美国例外论”与美国文化全球扩张的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例外论”在美国白人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宗教根源,这使美国白人在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使命,即有义务或有责任“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以美国独特的文化模式完成对全球的重塑,使处于异文化场景下的社会逐渐“趋同”于美国的发展模式。“美国例外论”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根深蒂固,对美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文化向全球扩张的意识形态根源。  相似文献   

14.
凌钢 《上海国资》2011,(12):26-27
“十二五”国家发展纲要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最近中央又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这都表明,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出现超常规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市场经济与“文化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国际范围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力”概念。在我国学术理论界,从1992的开始提出和研究“文化力”问题。这反映了文化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力”的研究? 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市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80年代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时,企业文化自然是值得一提的,这倒不仅因为它曾是西方几本有关“企业文化”畅销书所兜售的“时尚”,也不仅因为它曾是许多求之若渴的经理的“救世灵丹”。对于学术界来说,在“文化热潮”日渐平静后。  相似文献   

17.
“庙堂文化”的失落与“通俗文化”的“走红”所带来的史学外部文化环境的改变,为另一种史学新事物——影视史学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该文为此现象揭秘,并阐述了利用这一现象加强历史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考察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将之先划归为“人”与“物”的关系,考察“人”(精神)在器物层面所呈现的矛盾和冲突,从中可以看出物质与精神两者是互为偏至、互为因果、相生相克、环环相扣的,而这又促成了文化发展格局和性质。有了这个准备,理解文化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大体负相当,那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大体是成反比的,而这正是物质与精神互为偏止的演绎。  相似文献   

19.
高丽 《理论观察》2008,(1):168-169
所谓饮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吃”。“吃”其实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为什么要说这“饮食”有“文化”呢?这主要是因为,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确实有着极其特殊的、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饮食文化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道(重“神”轻“形”)、舞(气韵流动)、空白(虚实相生)三方面论述了中国画与雕塑在意境中的审美融合.认为中国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意象”思维与写意手法以及崇尚意境的审美追求,既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出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画在观察事物、塑造形象和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同样也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在“尚意”这一点上,中国画与雕塑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