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金融》2013,(2):112-117
<正>一、引言回顾改革历程,货币政策操作是一个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过程。两种操作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再贷款/再贴现(官定利率)既有数量调控也有价格调控,带*号的利率水平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仍是官定利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货币政策操作应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如何理解价格调控?价格调控是中央银行利用一个短期政策工具调节全社会货币总量。货币政策操作从控制信贷规模(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到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操作工具扩展到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的  相似文献   

2.
商业汇票是重要的资金融通工具,不仅能满足供求双方的资金需求,而且能有效缓解货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促进货币市场规范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依托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临沂区域票据市场经历了超常发展、业务萎缩到理性复苏的过程.但是区域票据市场依然存在票据业务市场创新不足、人民银行再贴现窗口指导作用减弱、票据功能异化严重、民间票据市场不规范发展等问题.本文提出规范商业银行行为,培檀良好社会信用,适当调整再贴现利率,充分发挥再贴现政策工具功能,强化激励和约束力度,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使用最为悠久的货币政策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国际和地区间的票据交易。再贴现的原始动机是为保障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决定和调节利率的主要手段,成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量的作用已经减小。在我国,再贴现政策的重要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再贴现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内生性货币政策的理性工具。在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与利率政策趋强的环境中,再贴现业务明显扩大规模,发挥其“预防和微调”的政策效应。今后,为更有效发挥再贴现业务的效应,我们需要解决票据市场发展、贴现利率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密切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中央银行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利率政策工具来对付通货膨胀。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选择的利率政策工具主要有: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其浮动幅度;提高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票据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和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推动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发行利率上升;调整或调控外币存贷款利率和外币债券利率;实行差别贷款利率,提高加罚息水平,改变贷款计结息办法;改变储蓄存款计息规则。建议取消利息税。  相似文献   

6.
陈军 《上海金融》2002,(6):15-17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的调整可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本文试从目前我国再贴现业务现状及票据市场较发达地区业务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完善和改进再贴现政策效应的途径,以达到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增强货币政策可操作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日本、欧元区和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以同 《中国金融》2004,(23):58-60
货币政策的完整内容包括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规定、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窗口和直接控制等)、实施方法(如频度、市场、交易对手的选择等)、操作目标(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商业银行准备金)、中间目标(如汇率、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长量、资产价格等)和最终目标(如价格稳定和经济长期增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商业汇票利率体系主要由承兑费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构成。其中作为银行间市场业务的票据转贴现,其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在监管部门加大力度规范会计科目核算、严查逃避信贷规模的票据业务后,买断性日趋明显,其利率更多受到信贷规模影响,与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背离;回购式转贴现业务则逐步脱离规模互转方式,近期呈现了较强的资金业务特性,利率水平逐步接轨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   

9.
商业汇票是重要的资金融通工具,不仅能满足供求双方的资金需求,而且能有效缓解货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 促进货币市场规范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依托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临沂区域票据市场经历了超常发展、业务萎缩到理性复苏的过程。但是区域票据市场依然存在票据业务市场创新不足、人民银行再贴理窗口指导作用减弱、票据功能异化严重、民间票据市场不规范发展等问题。本文提出规范商业银行行为,培植良好社会信用,适当调整再贴现利率, 充分发挥再贴现政策工具功能,强化激励和约束力度,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本身所固有制度缺陷是近年来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公开市场业务缺乏必要的物质载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因基础货币失控、超额准备金偏高、流动性过剩效果不明显;再贴现、再贷款有淡出迹象;利率政策受准备金利率的存在和利率的非市场化制约;汇率政策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发展完善货币市场,取消准备金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必须有适当和足够的工具供其操作.而货币政策目标会因实际经济情况的不同加以改变,这也决定了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差异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接货币工具和间接货币工具.直接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利率管制、对银行的信贷限额管理、法定流动性比率、委托贷款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限额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负债状况间接调节目标变量,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一般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伦巴德贷款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进上步完善和发展再贴现业务的着力点应放在拓展再贴现业务空间和发挥货币下策2工具的导向作用上来,为建立票据市场进而完善货币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在我国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形成基准利率进而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生成,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负面效应可能是再贴现政策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应削减.  相似文献   

14.
稳步推广使用商业票据贴现再贴现工具□钟起瑞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是比较有效的信用工具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都是在商品交易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工具。它既是货币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融资手段,也是中央银行货...  相似文献   

15.
宏观调控须与发展市场相结合,利率手段则是典型的市场化工具。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总储蓄率以及银行存差依然偏高等因素,2004年首季度推出的间接型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效力甚微。随后采取的窗口指导之类的直接型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迅即有效。但直接型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因震荡太大特别是引起贷款的大起大落而不可持续使用。同时,考虑到再贷款和再贴现浮息以及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能替代存贷款利率提高、现在的企业等经济主体对利率相当敏感、调高利率并不会对人民币汇率构成显著升值压力、负的存款利率将破坏金融稳定性、调高利率的负面影响可以综合权衡等因素,果断提高存贷款利率是适当、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孙炎炜 《时代金融》2013,(21):126+133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货币市场上shibor基准利率的确立及与经济金融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目前货币市场的双轨制表现十分明显,Shibor作为市场化利率的代表已经初具了基础利率的雏形,但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仍然在发展之中,其基础利率的属性仍然受到官方管制利率如存款利率及再贴现利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效益或融资业务的货币市场。通过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成本,优化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引导信贷投向和市场利率水平,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主动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长期以来作为货币市场的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展却一直滞后于银行间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外汇市场等的发展,这为中内央银行利用货币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障碍。为此,应尽快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构建我国票据市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实际,对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指出现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工具尚存在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尽合理和贷款计息办法单一,再贴现利率调整滞后等实际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和票据市场的业务指导作用。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可用于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和信用总量,是中央银行引导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为企业开辟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但是,自2003年以来,丹东地区已经连续4年没有开展再贴现业务。再贴现这个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在基层央行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明 《中国金融》2001,(10):29-30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1998年初,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90年代中期,人民银行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层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监控,初步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998年3月,人民银行对我国存款准备金进行了改革,将准备金存款帐户与备付金存款帐户合并,并两次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在基础货币的调控上,初步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转化。人民银行还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扩大和改进了再贴现的业务,促进了我国票据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人民银行首先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管制,并相继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在此基础上连续下调利率,较好地发挥了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化,顾我国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了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