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积极研究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ElectronicCommerce电子商务1998年是世界的“电子商务年”。国内自1997年年末也已掀起了“电子商务热”,国家在今年把电子商务或商务电子化作为与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子化相并列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三个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华南金融电脑》2001,(5):66-68
中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70年代。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金融系统电子化领导小组,制订了金融电子化建设规划和远期发展目标。总体设想是“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基本实现电子化。现已初步构建起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框架,形成了安全、高效和较为规范的金融电子化、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业务操作计算机化、支付结算电子化、信息处理网络化和管理及办公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简讯     
电子商务——金融电子化的热点由广东省金融电子化学会主办的以电子商务为主题的“金融电子化专题研讨会”于1999年5月27日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广州市副市长林元和,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孟建波、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崔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电子化总公司总工程师周林影,人行广州分行、省市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主管科技工作的行长(总经理)、科技处(电脑部)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 (IT)的迅速发展 ,推动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网络通信技术融入金融业务开拓领域 ,金融系统已逐步迈向经营业务电子化发展轨道 ,电子银行 (Electronic Bank)成为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国家开发银行陈元行长在“电子银行国际研讨会 "开幕致辞中指出 :电子银行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 ,银行一直担当金融中枢的角色 ,最有能力影响其他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进程和水平 ,银行应能成为电子商务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随着我国电子银行的不断发展 ,金融系统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  相似文献   

5.
金融电子化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彻底改变金融业传统工作方式,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金融服务电子化、金融管理信息化和金融决策科学化的过程。它对于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和业务的多元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下半叶以来,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金融业的面貌。 广东金融界充分认识到电子化在金融业的重要作用。早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科技兴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1999年7月21日~24日,’99北京国际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召开,主要参展内容为:电子商务设备及网络通讯解决方案,电子支付配套产品,信息安全技术等。政府有关部门官员,金融、海关、商业、企业等行业的相关人士,新闻媒体记者等观看了展会。作为我国金融电子化的核心期刊,《中国金融电脑》杂志长期以来一直密切关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积极推进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事业。展会期间,向参展人士赠阅了大批专业刊物《中国金融电脑》和《电脑与信用卡》,同时积极参与了展会举办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论坛…  相似文献   

7.
我国银行电子化、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服务等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迅速发展;电子化营业网点已占网点总数95%以上,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金融信息化  相似文献   

8.
一、金融电子化发展规划金融—经济—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整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建设好银行计算机网络,对于实现银行业的现代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了“实现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金融电子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电子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八五”以来,金融系统在国务院领导的关怀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金融电子化建  相似文献   

10.
实现金融电子化,快速、高效、实用的通信网络是不可缺少的。在这方面,人民银行总行已有规划并建了几百个卫星小站,作为中国国家金融网络的骨干网。然而,大部分的金融业务却是在专业银行内部、专业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专业银行与企业之间进行,建设同一城市、同一区域的通信网络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需要,也是金融电子化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总行要在“九五”期间实现“网络到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平顶山建成了区域性金融数据通信网,在全国首家实现了“网络到县,快通工程”,最近,又通过了总行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金融电子化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从最早的对公业务发展到今天的电子联行、电子汇兑、电子商务等等,已经涉及金融业的各个角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到了跨区域性的计算机联网作业。但是,在金融电子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金融体制改革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有现代化的支付体系和电子化手段。我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对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广东省金融电子化建设的现状及金卡工程的实施情况等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朱万里。  相似文献   

13.
《金融电子化》2014,(1):53-56
湖安银行自2008年起就与中小银行展开合作,建成了第三方存管代理转账、贵金属代理和理财产品合作销售三类业务代理系统。随着合作业务范围扩大以及电子商务及信息技术进步,原有的分散、逐个对接的模式已很难满足其长远发展需要。于是产生了“B282C电子商务模式”打造一个“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电子化平台”的战略目标。实现让各中小金融机构在该平台上共享发展成果,让其客户真正实现“一网打尽”不同银行的各类金融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网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应从创新、合作与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开创我国金融电子化的新纪元,其中,创新是金融电子化的不竭动力,合作是金融电子化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则是金融电子化的永恒主题。创新为本先发制胜网络经济时代的金融业面临着惟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加大创新力度带来的良好机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下,数字化与网络化成为传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传统金融业必须在业务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一种主导型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20年左右时间的稳步发展,已完成"'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大发展,'九五'基本实现电子化"四个阶段的任务.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服务等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迅速发展.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政务办公信息处理也已基本实现了电子化.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的和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它代表了新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必须有金融电子化作保障,即通过 网上支付与结算手段提供高质高效的电子化金融服务。我国全国性的金融风险尚未形成,银行业服务的电子化水平不高,网上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在一定牙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对于电子商务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中央银行要加强统领全局的作用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法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和平年代国与国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经济实力上的较量。国家要想取得在经济“战争”中的胜利,就要抢占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看得更远。信息化就是现代经济战争的制高点。国外先进银行在金融技术上的优势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手段、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国外先进银行就已经开始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从此开始了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历程。经过几十年的电子化建设,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万维网技术引入银行,银行业进入了一个金融信息化的全新发展时期。按照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进行,各家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竞争的严峻性、现代科技的重要性、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我国加人WTO后面临的国际银行介入所带来的挑战,各家银行开始运用现代化设备全方位武装自己,加强各行之间的互联、互动,以增强自身、整体的竞争力。我国的金融电子化事业经过“六五”期间的准备、“七五”时期的基础建设、“八五”时期的规模建设和“九五”时期的加速发展,金融电子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金融业务的拓展以及金融电子化网络的健全和发展,金融电子化网络和Internent相联和金融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必然的趋势。整个社会的活动将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系统,金融业的网络系统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  相似文献   

20.
金融行业如何利用先进的IT技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值此“广东省金融电子化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广州辖区金融科技设备交流会”召开之际,记者就金融业电子商务问题走访了张志钧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