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文献对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关于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尚未达成共识,实证检验中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有待改进。本文认为:产业协同集聚会产生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要素共享、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度集聚产生的拥塞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有损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同时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如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采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改善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5个维度评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总体上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显著促进、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具有到U型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和“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低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影响不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地区创新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但样本期间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不显著;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并在其创新效率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在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并探究了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和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深化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应重视产业协同集聚的合理边界,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并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匹配性,进而通过因地制宜的适度产业协同集聚有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所覆盖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检验了数字金融对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其边际影响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现阶段产业专业化集聚是数字金融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而产业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显著;数字金融的各个维度都对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影响,但金融数字化服务程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需要借助产业专业化集聚发挥作用,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则直接作用于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鼓励欠发达地区的传统金融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产业承接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提高数字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的覆盖广度。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虚拟集聚角度出发,在要素流动、规模经济、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四维视角下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并根据201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虚拟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不显著,同时还呈现出“南强北弱”特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产业专业化虚拟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产业多样化虚拟集聚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为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必须有效推动产业虚拟集聚形成,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机制——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中国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机制问题,并由此系统地对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不论是静态的影响,还是动态的作用过程,外部性在产业集聚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从静态角度看,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从动态角度看,产业专业化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多样化在统计上不显著;(4)劳动生产率在地区之间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层次,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地区间有收敛的趋势。本文所包含的政策含义是,大力推动地区间的一体化进程,将目前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某些中部省份,这可能是实现缩小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目标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分省分行业两位码水平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市场一体化、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分工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制造业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制造业已表现出较高的地理集聚水平,集聚的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但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的强化和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地理空间分布正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企业间的生产活动并非彼此孤立地存在于市场,空间外部性、企业水平集聚外部性对要素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地区统计数据,估计城市间经济联系、城市内企业组织方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空间关联—组织形态—企业生产选择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生产率随城市市场规模递增,但同一产业集聚政策可能对城市—企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2011年县域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与经济发展现实不符;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北疆地区,而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县域则分布在南疆地区,南北疆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显著;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地区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大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促进新疆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企业间的生产活动并非彼此孤立地存在于市场,空间外部性、企业水平集聚外部性对要素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地区统计数据,估计城市间经济联系、城市内企业组织方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空间关联一组织形态一企业生产选择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生产率随城市市场规模递增,但同一产业集聚政策可能对城市一企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1.
特色经济、产业群与区域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为寻求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现代区域产业分工新形式。发展特色经济离不开有效的区域营销。而产业群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形式。其成长与区域营销密切相关。在区域竞争中,要将特色经济、产业群与战略性区域营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产业集聚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演化的态势,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移理论对中部经济崛起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是企业追逐利润目标的产物,也是企业实现其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深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的相关理论及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河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经济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构建接受产业转移通道,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积极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上,重新定位区域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进而河南省才能够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企业跨区域成长并不是企业完全迁移到另一地区,而是表现为跨区域的网络化成长模式,即在进入地成立子公司或将企业活动的一部分从企业原生地迁移到进入地,可以加快区域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以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为动力,以产业网络构建为手段,建立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将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区域经济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当地的市场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地方经济特色、人才市场的需求规格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把握素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逐渐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传统工业大省河北为例,采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1985年—2009年间河北工业集聚程度的变动轨迹,得出1998年前河北工业集聚程度持续下降,主要源于内部集聚和布局集聚效应的双重影响,1998年后工业集聚程度在波动中逐步提高,则是因为内部集聚和城市集聚经济的效应增强。提升河北工业集聚效应,需要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技术创新与扩散转移、壮大主导产业与支柱企业、推进城镇建设与人口集中。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消除区域间的壁垒和封锁,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中国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步骤。在这一推进过程中,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应采取在经济、教育和税收方面的政策统一等措施来加速京津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 ,作为产业空间的集聚现象 ,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主题。本文论述了产业集群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认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就此对培育地方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沿着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统筹协调路径不断演进.研究表明,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效应是显著的, 它的制定实施和调整加速了我国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 使区域经济利益意识得到认同和强化, 也使城市群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最主要的载体.但结果也显示, 平衡和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政策目标没能完全实现, 由此认为坚持和发展市场导向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建立健全城市群区域经济政策, 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政策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