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把农民引入大市场,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同国内外大市场接轨。虽然农村联产杈包责任制塑造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农民并没有因此而顺利地进入市场,他们刚从传统农业和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对走向市场还不很适应,许多农民仍处在市场之外。这里虽有体制问题、农民的观念和素质问题,但没有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作依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农业服务协会作为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农民的中介组织,它的出现和存在就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转变农业领导方式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农业领导方式是否适应生产方式,其衡量标准必须是生产力。人们不会忘记,当年广大农民的“大锅饭”,农村生产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出工一窝蜂,地头等一等,队长不下令,人人都不动”。这种单一的集体劳动方式,决定了当时的领导方式非...  相似文献   

3.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传播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证.四川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初现端倪,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仍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四川省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淑玲 《经济师》2001,(2):45-45,47
农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我国现有的农业结构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模式上,突出问题是:产品产量低,质量差,新特产品所占比例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以养殖业为例,我国农村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为1/3左右,与发达国家养殖业占2/3的比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开拓,造成了两对突出的矛盾:一边农产品卖难,一边是农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农民有着工业品需求,一边又没钱购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概括为三个不适应,即认识的不适应性、主体的不适应性和农业科技水平及推广工作的不适应性。一、认…  相似文献   

5.
李长江 《经济学家》2002,(5):122-122
(1)农民与市场的关系 笔者发现,在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中,尤其在论述推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中,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都指出,推行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之一是要将农民引导到市场中去.这似乎说明,在农业产业化推行之前农民在市场之外,而只有推行农业产业化,才能使农民进入市场.对此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笔者的观点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关键是为农民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农民更好地掌握市场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娟 《经济问题》2006,(12):51-5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在省部级干部新农村建设专题会上,胡总书记关于“三农”的论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三农”现状,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落后”。但是,落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认为,农村落后在于基础,多数农村的水、电、路只能满足农民生存需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落后在于规模和技术,农民人均可以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和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不高,使中国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民落后根本在于素质,相当多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除了种地和做苦力,再没有其他本事。广大农民非常…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的世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机制;这种经营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相似文献   

9.
云南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几个难点问题(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的农民个体经营形式,使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过高,把握市场行情不准,错失增收良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分散农户形成规模进入市场的成功模式,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云南农业产业化现状是:总体上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商品生产基地的培育不足,产业化运行机制不规范,不成熟。同时,云南落后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农民素质低、观念落后,农民投入不足和不愿投入,生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迎头赶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分析,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金家 《当代经济》2000,(12):44-44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结构调整当然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自主权。但是,由于微观主体的农民的局限以及转型期市场动作的复杂化等原因,作为宏观主体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对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制定当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薛拣民 《经济问题》1993,(12):19-25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如何促进农业腾飞,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很明显,不重视和发展农业不行。但是,单靠农业也不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黑河市(以下简称我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适应市场农业和市场经发展规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在认真总结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经济总量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95”发展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首先面临的是土地产权问题。在我们国家,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农民只拥有使用权。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满足于从事农业获取较低的回报,因而流向大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由此则造成相当一部分农地被抛荒。另外,土地的  相似文献   

17.
庄美华 《发展研究》2006,(10):100-10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人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和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新阶段农村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产物,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经营并未使该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农业经营布局,而仅仅是昙花一现.其原因在于农用机械市场售价、原料价格和售后维护价格的高昂,以及部分农机不适应该地的地域性生产方式."成本一收益比率"明显逊色于以纯劳动力要素进行生产,使得农民排斥新式机械似乎显得是一种明智之举.该现象提醒我们必须为农村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营造良好的条件以及实现技术的"本土化"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农业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再认识,认为我国农业的战略地位得不到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经济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 2 1世纪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 ,长期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农民 ,关系中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战略发展全局。此外 ,必须创造性地调整农民科技教育的内容 ,重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论教育 ,采用灵活多样、覆盖面广、方便及时 ,能够为农民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 ;加大农民教育资金投入 ;全力营造中国农民教育迫切需要的良好社会环境。不这样做 ,在观念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