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马红旗 《消费导刊》2009,(24):222-223
本文从人物分析入手,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揭示了父权制文化中女性和自然都处在被压迫和蹂躏的境遇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并进一步指出只有通过对父权制的反抗和挣脱,才能到达理想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2.
熊茂蓉  胡勤 《商》2014,(23):103-103
《秘密花园》是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对其的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就生态方面而言,包含了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及精神生态等。本文从如何构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视角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回归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灿烂千阳》进行解读,指出胡赛尼通过书写女性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男权制对女性与自然的迫害,批判了男权制的丑恶与黑暗,讴歌了女性与自然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海的女儿》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该篇童话故事里,作者向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理想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海的女儿的形象。在以往的文学评论中,很多评论家从作品的艺术美,作品的写作特色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来赏析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联系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人生经历来解读文本,通过透视文中的女性价值的实现方式从而关注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冬雁 《品牌》2014,(8):101-101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析。她的长篇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也多是从女性主义或者是生态主义进行解读。本文试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玛拉和弟弟丹恩的姐弟关系,得出玛拉潜意识里有明显的"恋父情结",在这种情结得不到实现的时候便会在现实中寻找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陈影霜 《消费导刊》2010,(4):219-220
《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这本有着醒目的玫瑰红封面和用繁体字编排的书,带给我全新的感觉。书的简介中写道:“女性主义整体而言是一场致力于解放女人的运动。女人处在男流的社会中,往往被忽略、扭曲和边缘化,换句话说,劣居从属的地位。为了解放女人,必须了解、进而扭转这种从属的状况。女性主义就从这一点出发,重建知识的生产途径,破除男流社会的迷思。女性主义并不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但女性主义从根本挑战了男流社会学自以为是的理论假设,并主张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解释有重新建构的必要。本书就从颠覆男流‘教科书’着手,一点一滴剖析女性主义如何改写男流社会学的版图。”  相似文献   

7.
李欢 《消费导刊》2009,(13):218-218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那么究竟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电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8.
刘明璐 《商》2014,(42):135-135
生态批评这一文学趋势是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生态批评关注的核心是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济慈作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创作出了很多有关自然、人与自然的诗歌。通过对济慈诗歌的细读,我们能够发现济慈诗歌中包含了一些他本人的生态观点,本文将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和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济慈的生态观点对当今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作品值得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阅读,去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责任应被视为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在分析经济发展中政府对自然、市场和公众生态责任的基础上,论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履行生态责任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进而从理念、制度和行动三个方面提出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影《喜福会》是由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围绕四对母女的故事展开,四个母亲在中国受尽磨难后移民美国,和她们在美国环境中长大的女儿共同经历生活中的波折.小说中的母亲和女儿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念自然也不同,在交往中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价值观维度的角度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得出结论:在全球化时代唯有理解和沟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晶  唐文 《商场现代化》2012,(5):129-130
城市是大自然中人类建造的巨建筑,是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空间,然而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中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活在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城市中。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城市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居民居住环境和公共环境,根据生态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旨在将生态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当中,希望构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人性自然”的思想;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等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内涵是一致的.我们一直所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屈服于自然,而又想要驾驭自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无限索取招致了自然的无情报复.于是,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主题.人类不能单单依赖于自然和市场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因为今天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已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范围.本文从生态企业、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联系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生态社会发展、建设恢复型经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当代社会,生态服装必将成为21世纪服装发展的潮流. 生态服装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生态服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加工链中不存在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危害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结合的产物,借助这一理论可以探讨译者性别对译本的影响。本文从性别与翻译视角出发,以《钟形罩》两译本为例,对比分析男女译者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对原文中女性主义意识的不同理解以及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意识形态下生态已经从自然概念过渡到经济观念,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设内容.生态自然、和谐、平衡,才有美丽中国梦,生态化的电子商务环境中也就必有诚信与规范同在.本文从奶粉限购事件剖析我国当前诚信体系与网络规范,以探索更好的生态网络购物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海明威<非洲的青山>中人与兽的角逐,论述了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一方面他热爱、赞美自然,对遭到破坏的自然予以同情和关注,表观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另一方面他又爱好通过血腥残杀动物体验快感,表观出渴望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反映出人类过度的物质欲望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旅游美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融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旅游美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模式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严格和一般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存在差别,但二者也有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有三个方面:尊重自然;追求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一般生态旅游者与非生态旅游者可转换.文章认为对旅游者的教育应该注重从潜意识上进行,从旅游前、旅游过程中和旅游后三个部分进行生态意识的培育,并提出了培育对策,同时对惩罚机制也作了一些原则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