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不同功能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发现:制造业部门中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变化轨迹,消费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公共性服务业投入率的变化比较平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利用200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先抑制再促进的影响效应,分工程度的临界阈值为0.5左右;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看,伴随着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促进效应会超过抑制效应,但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表现为抑制效应大于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进行了梳理,然后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发展结构方面对2008年至2010年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与其他中部省份进行了比较,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从观念与政策、产业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指标,比较分析了京津沪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情况,并得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创新功能和经济功能。目前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武汉作为城市圈中心城市所担负的带动、辐射作用尚未发挥。发展武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武汉城市功能可以从制度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其规模和效率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专业化集成、一体化集成和价值链集成等战略,并分别从政府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创新链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华  张慧  张妍 《技术经济》2008,27(7):29-32
相对于消费者服务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它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创新链中各构成要素的创新作用及相关环节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却十分滞后,这已成为国家创新链中最薄弱的环节。为此,本文认为应从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进程。  相似文献   

7.
祝新 《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人力资本、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竞争秩序和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的服务外包理论及实践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其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突破服务外包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沿着生产性服务业这条主线,将服务外包的研究领域拓展到第一、二产业内部,通过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阐述服务外包的演进逻辑,提出服务外包演进的理论框架,并运用第二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实践来佐证所提出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分别从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外包、绩效和竞争力,以及主体地位的视角介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研究日益深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除了对国内经济增长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对其它行业提供知识密集性的服务产品诱导其它行业的生产,从而间接拉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试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测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投入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依据山东省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作为工具,对科技投入各指标与山东省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科技投入与服务业经济增长呈现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科技人员比R&D经费支出对山东服务业经济增长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汽车业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远飞 《技术经济》2011,30(3):58-63
基于C-D生产函数,对我国汽车业的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991—2008年期间我国汽车业的技术进步率较低,且波动性很大;我国汽车业技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也呈现不稳定性。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贡献率的这种特征可以解释我国汽车产业运行不稳定和效率低下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虎 《生产力研究》2008,(11):106-107
文章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从产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和产业波及效果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的投入产出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优先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组织制度陈旧和行业垄断等是其主要障碍。合理企业制度,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选择优势城市和行业局部优先发展是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创环境下,科技服务业主要通过动力机制、利益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以江苏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了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双创环境下江苏省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期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推动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会兵 《经济师》2005,(4):9-10
产业集群是推动我国高新产业进一步发展、解决目前存在的产业分工与主导产业不明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推动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集群的战略定位 ,并实施名牌战略 ,实现企业品牌、战略集团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 ,同时 ,企业与科技园区的管理者应更新观念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与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产品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类金融服务产品和交易工具的创新与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概括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总体特征,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服务业是聚集创新要素的核心产业,研究科技服务业集聚背景下的城市格局特征,对国家协调创新城市体系建设和提升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并且集聚高地由沿海逐渐向东北、西部、中部和山东半岛地区拓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创新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多数区域之间能够通过若干个城市关联实现互相连通,东北、山东半岛、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与长三角集聚中心均存在最短中介枢纽,并且集聚进程中城市的带动作用差异逐渐扩大;凝聚子群2和3中的城市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最后,针对结论提出推动建立协调创新城市体系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