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纯 《中关村》2006,(1):79-79
在“讨伐”中国经济学家的声浪中,我蓦然想起了顾准先生“用鲜血作墨水”写作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我刚刚读完新近出版的《顾准画传》,书页上留下斑斑泪痕。  相似文献   

2.
萧惑之 《中关村》2007,(6):110-113
实话实说,多年前拜读马立诚、凌志军两位著名时政作家撰写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虽然不失为一部主旋律的好书,但并未引起我多大震撼。去年读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因为我在《中关村》的“打工苦旅”已经有5个年头了,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话说:“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作者自云:“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5,(6)
“富人”应懂得“穷人的经济学”继《财富》论坛后,世界级的“2005诺贝尔获奖者论坛”,也于5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将有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聚集北京。此时此刻,我联想起未能光临的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生,他在1979年获奖演说中讲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06,(12):91-91
新时期,什么人才能被称为英雄?捷克作家伏契克在《论英雄与英雄主义》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英雄的价值,不是收获,而是付出;不是个人得到了什么,而是向社会奉献了什么!英雄不是自始至终都有巨大的贡献,英雄必须要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起到关键和推动作用。《中关村创新谱》是一部收录了中关村51位顶级创新人物创业史的经典著作。书中讲述了这51位创新人物,在中关村这块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和培育中国知识经济的沃土上,创业的艰辛、失败的苦涩和成功的宝…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2005,(6):16-16
继《财富》论坛后,世界级的“2005诺贝尔获奖者论坛”,也于5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将有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聚集北京。此时此刻,我联想起未能光临的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生,他在1979年获奖演说中讲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萧惑之 《中关村》2012,(8):64-64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结束了在“世行”任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工作回到祖国。我先是拜读了他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欢迎林毅夫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温和地坚持”己见。令人十分感动。这让我想起陶渊明先生那篇传世的《归去来辞》——这是一部“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抒愤懑之作,其不肯“同流合污”的积极暨“乐天知命”的消极,影响了诸多的知识分子。日前,又读到林先生与新华社记者的对话。激情满怀,是一篇充满爱国热情的新“归去来辞”。  相似文献   

7.
一场SARS危机,激活了自称专研“中国天书”的激情学者胡鞍钢的全部激情。短短两个月时间,他通过多种方式,先后提出了领导人礼仪从简、空中课堂、信息通畅等20多份建议报告,撰写了大量文章。5月29日,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要说胡鞍钢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当之无愧。但是,他不愿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领域。人人都说社会是一张网,每个人是网上的一个节点。而胡鞍钢却像一只来去自由的蜘蛛。他认为自己既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更不是政治专家,而是一位国情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8.
萧惑之 《中关村》2009,(7):110-113
中国发展出版社,响应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先生的倡议,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旨在“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出版一套“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厉以宁改革论集》则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7,(2):12-13
众望所归:盼世界平民的福星袁隆平获“诺奖”“民以食为天”。和谐世界离不开粮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中国和世界的粮仓奉献出一把“金钥匙”。他研究的成果,在前两期计划中已经实现了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目标,日前,袁隆平兴奋地告诉我们:“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将达到亩产900公斤,这是我立下的军令状!”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辛勤耕耘者。当他誉满天下的时候,不忘初衷,依然心在田头。播种智慧,收获喜悦,毕生的梦想就是让世界上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过上幸福的生活。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用他的科研成果回答了全世界,“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艰苦奋斗,不仅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目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长稻谷6,000多亿公斤。20多年来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2008,(12):12-12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做客中山大学“南方论坛”,大放厥词,“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是垃圾”。“企业倒闭潮和金融危机没啥关系,人民币升值、外汇管制、新《劳动合同法》颁布才是祸首”!“金融风暴只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谈到借鉴国外经验时,张先生疾言厉色,“中国好的制度都是自己发明的,  相似文献   

11.
关村 《中关村》2010,(2):104-105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倾注50年的心血,“目标始终如一”,皓首穷经,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了60余万字的“中国版”《马克思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史填补了一项空白。2008年10月《马克思传》付梓以来,成为纪念革命导师马克思190周年诞辰的最好行动。《马克思传》博得业界的好评和读者的青睐,被誉为“马克思生平事业研究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2.
萧惑之 《中关村》2008,(12):112-115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久旱逢甘霖的中国老百姓热切盼望的是:如何加大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加快改革的速。度与进度,如何将这场“革命”学行到底!由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主编的《中国改革30·10位济学家的思考》—“中国改革,30年风云激荡,30年岁月沧桑;30年大业初成,亦有艰难痛楚,困境隐藏”。这是一部敢讲真话和实话的著作,经济学家对30年的思考、评价、展望与交锋,凝聚着学者的智慧,体现出经济学家的良知,对关心过幸福生活的老百姓无疑是“兴奋剂”,对身居庙堂之高的领导者则是难得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3.
赵凤桐 《中关村》2010,(6):83-83
三年前,《中关村创新谱》问世,曾引起热烈反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这部书稿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书中记录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先锋,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王文京、杨元庆、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51位“知识英雄”,尽管他们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同,但都来自于中关村。都是秉承“创新”理念,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书写了中关村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在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14.
日前读到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文字——《仇富浪潮从本质上利于腐败分子》。原本讲的是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多有精当的论述,诸如“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民营经济是就业的主渠道”,“民营经济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改善收入结构”等,都让人信服。可是在谈到“民营发展面临机制体制问题”时,认为一旦“双轨制”造成的“寻租环境”被人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5,(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的经济学家胡鞍钢在今年3月号的《中关村》杂志发表文章——《健康:中国人最大的安全挑战》。文章披露,过去10年中我国人口健康与经济发展形成“悖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患病人数、患病率都在增加。由于健康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仅2003年就高达  相似文献   

16.
据业界专家的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年。日前在《民营经济内参》上拜读了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为“民企”“把脉”的文章——《民营企业倒闭之怪现状》,才恍然大悟“民企”短  相似文献   

17.
关村 《中关村》2011,(1):16-16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深化中国经济改革“国企更需要一场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是“经济增长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人的自由恢复越多,政府管制放松得越多,私人空间包括私人财产空间扩大得越多,经济活力就提升得越多。二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于朝阳 《中关村》2012,(8):105-107
一本崭新的《稻香湖》诗刊。飞落在山东安丘县青云湖畔我的家,打开2012年春天的这个上午。随后电话打进北京。千里之外,一位老妇人。一位诗歌的老妈妈的声音,电话那头晌起……艾砂、马乙亚,是一对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诗坛伉俪。2006年。他们的爱情故事就被中国妇女报社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进而在《中国妇女报》、《中关村》、新浪网、搜狐网、维普网、《老年人》、《齐鲁文学》等全国报刊、网络上刊登、转载并广为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9.
《中关村》2005,(6):17-17
关于“联想”,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见仁见智。一位记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人类失去了联想——”的广告词,颇不以为然。然而,“天亮不是公鸡叫的”,柳传志缔造的“联想”却在艰难困苦的奋斗中创新前行。关于“联想”,时下正热销两本书:一本是著名作家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吴敬琏的评语是,“我相信,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萧惑之 《中关村》2008,(5):94-97
题记我在《中关村》杂志“打工”已经有5个多年头,其间搬了5次家。虽说“树挪死人挪活”,可搬家确实很累人。今年3月的这次“乔迁”,我看到办公室的小侯和小贾两位可爱的“小女人”干着“大男人”的活,有些不落忍。当我伸手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