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龙斌  凌自苇  齐光文  李芬  邵晖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19-中插23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开展生态空间评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针对区域特征形成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搭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空间现状和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域范围内可分为生态极重要区生态重要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提升区四类分区;识别生态干扰点41处,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裸土和建设用地等问题;识别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与生态空间冲突区域16处.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生态空间修复建议和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建议,为研究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加,资源与环境失衡等问题突出,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区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开发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凭祥市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指南,以GIS技术为支撑手段,构建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网格尺度的双评价,并将“双评价”结果应用于三类空间的划分,从而构建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的“一张图”。结果表明:凭祥市生态保护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城镇建设空间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可看出整个凭祥市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乡村空间变化较大,山地乡村因为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其空间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GIS空间分析、聚落形态学等方法,分别从河谷区域与聚落两个层面对贵州省白水河流域1971~2015年内聚落时空演变的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河谷内村寨点数量大幅增加,新建村寨点纷纷向河谷平地道路沿线发展,村寨建设规模普遍大幅增大;聚落传统"山—水—林—田—村"的空间格局渐遭破坏,存在村寨外围大幅扩张与内部空心化并存的情况,村寨形态失控;按约前30年与后10年的分期来看,村寨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的速度大幅加快,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村寨建设集聚区。基于调研分析,提出当地村民生计模式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体心理的变化以及村庄建设管理失控等是如上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内陆开放背景下重庆主城区空间重构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年份的统计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全面分析了内陆开放背景下重庆主城区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内陆开放以来,重庆主城建成区向外扩张以连片蔓延和大规模跳跃式扩张为主,扩张过程规整有序;扩张速度和扩张方式与经济发展及内陆开放政策呈现时段性一致。(2)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总体数量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比例下降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上升;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变化表现为工业用地郊区化迁移和园区化整合,商务办公用地由中心高度集聚向多点、多核分布转变,住宅用地在主城边缘连片蔓延或在飞地工业用地周围扩张,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演变具有明显的内陆开放时段特征。(3)在内陆开放背景下,经济发展和制度环境变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内陆城市空间重构驱动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学手段确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广东省肇庆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其国土空间亟待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提出修复策略。研究表明:肇庆市生态源地面积10273.02km2,占肇庆市总面积的68.96%,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358.74km,以中部分布为主;生态节点10个,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通过构建肇庆市生态安全网络,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制定修复措施,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肇庆市生态安全格局,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生活满足不充分、景观风貌和生态质量破坏严重等问题,通过生产性景观介入国土空间规划,既能为城乡居民提供新鲜优质的生活产品,又能够补充城乡绿地类型、丰富居民休闲生活、创造健康生活方式,还能改善城乡景观风貌、促进乡村振兴。以国土空间规划划分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为基础,分析这三类空间中生产性景观的承载空间特征、用地规模、特点及居民需求,提出城镇空间都市农园型、农业空间农耕文旅型、生态空间风景游憩型三种生产性景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通过三类生产性景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满足美好生活需求,构建美丽国土风貌。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态势看,未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存在下述五大瓶颈问题. 首先,枢纽港统筹建设.长江三角洲是全国港口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深水岸线长,建港投资省,且拥有上海这一世界知名的大港,具有建设全球综合性枢纽港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县域层面开展"双评价"、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是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全域、全要素空间管制的重要手段。首先结合县级层面空间规划的编制现实与相关研究,对当前"三区三线"划定在如何对待既有法定规划成果、如何看待划定的先后次序、如何实施评价的技术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划定的基本思路,即:应在充分尊重既有法定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先结合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划定生态空间,再结合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与城镇建设承载能力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承载能力评价协调划定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最后对上述划定的各类空间管制分区、既有法定控制线进行协调,从而形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并以延川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协同治理70年历程的基础上,从协同理念、协同主体、协同对象和协同路径等维度,对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等三类国土空间的协同治理过程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基于对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人口和土地增长模式的研判,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使命出发,分别从区域国土空间功能重构、区域基础设施和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等角度,提出未来京津冀区域国土空间协同治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自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化模式,而其内部的城镇空间格局相互区别。本文以景观空间分析和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综合RS和GIS手段,分析城镇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特征,并从中探讨城镇格局与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本文对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特别是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图们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们江流域小城镇的时空演变过程与格局分析,剖析梳理山地小城镇发展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动态关系。以时间作为主线,根据各阶段的特殊特点将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同时以空间作为副线,根据空间形态特征量化研究图们江流域典型城市的动态轨迹,为东北地区流域的城镇形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与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特殊生态机制相适应的生态格局是城镇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研究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多尺度的生态机制与空间模型,认为由多尺度、多层次生态廊道迭合而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是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重要空间体系.在厘清生态廊道宽度与生态功能的尺度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并以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探讨山地平原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多尺度规划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小城镇逐步走上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文章以菏泽市巨野县15个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2011年、2016年、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借助遥感影像、ArcGIS等技术手段,对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和形态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用地面积变化、用地扩展速度、形状率和紧凑度等几个指标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总结乡镇驻地空间用地演变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巨野县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分析了近40年以来中国社会服务总体水平的重心轨迹,揭示了其分布格局及均衡性的演变,并探讨了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服务的重心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迁,空间格局没有显著的省域关联性;空间格局在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但均衡性随时间推移显著提高。此外,社会服务的时空演变主要受国家宏观政策、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均衡性则受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探索建立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国土空间分类标准,然后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1套体系(国土空间分类体系)、2类管控(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管控)、5类分工(城市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其他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4类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障空间)、多种功能用途"为核心内容的国土空间分类方案,并以北京市和山东桓台县为例进行了试验,以期为新形势下国土空间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可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本文使用InVEST模型计算了2020年厦门市集美区的生境质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该区域的生态源地。本文共识别出10个生态源地,面积为89.24km2,以林地为主,集中分布于集美区北部;提取出1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1.13km,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还有12个生态夹点和15个生态障碍点。这些要素是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厦门市集美区的国土空间修复和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对地理条件相似的海岛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出发,大约15分钟的渡船,就来到了昔日瑞典皇家园林,这里空气清新,林木茂盛,鲜花盛开。穿过茂密的树林,远远看见一大批黄花,就到了以生物动力农业示范基地闻名于世的罗森戴尔庄园(Rosendals Biodynamic Garden)。一、罗森戴尔庄园的空间格局与功能规划罗森戴尔庄园中面积最大的是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的生物动力农场(1),还配有不同功能的生态空间:玫瑰园(2)、葡萄园(3)、暖房(5)、自助餐厅(6)、有机商店(8)、面包坊(9)、花圃(11)、苹果园(13)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遥感方法分析了1995-2010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以"资金流"为视角探讨这一时空过程的动力机制,分析了"资金流"作用的影响因素。"资金流"不但影响沈阳市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还影响扩展方向。1995-2010年沈阳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总体呈多方向扩张。分为三个时段:1995-2000年,以南—北向轴带扩张为主;2000-2006年,以东北—西南向轴带扩张为主;2006-2010年,多方向均匀扩张明显。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张与"资金流"变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沈阳市的"资金流"在该时期经历由匮乏到充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演变过程,同时城市空间扩展也经历了由慢变快,由轴向扩展向多方向扩展的变化过程。分析表明影响"资金流"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大事件和行政区经济。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在地域空间的分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为明确长时间序列上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以西安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近代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现代以来西安市社会空间类型变化显著,影响因子逐渐增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近代社会时期的"单核"演变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圈层+扇形",演变为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圈层+扇形+马赛克式";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传统驱动力(城市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替、社会阶层变迁、要素集聚和扩散)与新型驱动力(宏观政策制度、"新经济"模式、开发区建设等)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