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河北雄安新区等13个区域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都市圈的培育发展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当前,我国对1小时通勤圈缺乏清晰界定,各地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已开展的都市圈通勤圈建设方面,“勤而不通”“通而不勤”等现象较为突出,效率低下、品质不高的问题较为明显,迫切需要综合考虑我国城镇化发展所处阶段和基本国情,客观准确把握1小时通勤圈内涵特征,借鉴国际都市圈发展经验,优化通勤圈交通运输方式,科学统筹、有序推进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引领支撑我国现代化都市圈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期都市圈作用有别,需要对距离空间、交通空间、通勤空间与行政空间的匹配关系进行辨识。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将都市圈核心城市规模和密度,以及距离、交通可达性、通勤率和行政边界形成的不同空间范围设定为都市圈发展的动力、目标、条件、行动和调控等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四个主要城市五种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和比较,指出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推动都市圈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个城市政府共同联合参与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融入国际竞争与分工成为我国大都市地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以空间功能要素集聚与扩散特征为判据,将都市圈的演化过程分为四种状态、三个阶段,并依据于此对济南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空间矛盾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济南都市圈处于由“中心城市绝对集中的空间状态”向“中心城市相对集中的空间状态”转变的转型期,即都市圈发展雏形阶段的后期,并将进入都市圈成长阶段.最后针对济南都市圈核心都市区实力不强、都市圈功能不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等三大核心空间问题,提出了空间优化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首都都市圈。环京通勤圈是北京发展的重要腹地,也是现阶段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国外很多大都市利用既有铁路建设了联系中心城区与周边通勤圈的大容量、高速化、低票价的市郊铁路,有效支撑区域快速通勤出行,引导人口及部分中心城功能向周边新城疏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研究,到203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达到15亿人,城镇化率将达到70%。在厘清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区等基本要素概念的基础上,从中心城市势能及辐射带动范围出发,探讨到2030年,我国将形成的区域空间布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中心城市大旅游圈概述 1962年,法国学者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是由多个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圈集合而成的一个关联密度高的城市空间,其实质是由集中化走向一体化,谋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融.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18日是一个好日子,广东三大铁路建设项目——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暨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洛湛铁路岑溪至茂名段.同时在深圳、珠海、茂名三地举行开工仪式。为人瞩目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开始编织。珠三角轨道网正式从规划蓝图变成实际行动!按规划,20年后网络建成时.在珠三角城市群出行,将实现轨道“一小时交通圈”,任何两座地级城市之间的交通时耗,都将在一小时以内.这将会大大缩短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时空距离,珠三角一小时交通圈业将形成.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以成都平原为主体的地域空间上有条件形成一个都市圈.将成都与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进行计算,最后综合划定成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为成都、自贡、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雅安、资阳等.根据指标划分,确定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为内圈层城市,自贡、遂宁、内江...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珠海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出"分层公共交通"策略,将公共交通系统分为不同层级,根据功能的不同及覆盖范围的密度逐层研究,且在规划中逐层叠加,实现公共交通系统间合理的兼容及服务水平的最大化。通过公共交通系统的引导实现城市"核—轴"式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以此为理论基础,借助公共交通系统形成通达珠三角地区的"一日交通圈"和珠海市域内部的"一小时通勤圈"。通过对横琴口岸这一珠海市极具代表性的城区的应用,实践"分层公共交通"策略及"核—轴"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最终形成具有珠海特色的公共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何谓“1小时经济圈”?它主要是指:以工业园区或各类用工企业为核心、依托农民现有的主要交通工具,以1个小时的通勤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圈,以这个圈为基本的工作、生活范围,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在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下,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明显的县域经济发展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经济区域,以实现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终完成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马智胜  孙育平 《企业经济》2005,(12):117-119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市群聚现象,引起了我国城市化理论界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极大关注。许多地区提出以当地中心城市为首位城市的城市群的空间概念。本文站在空间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城市群的概念及概念界定、历史演进、空间结构及其分工,并结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提出城市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表现,是空间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5.
根据铁道部的数据,到2012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的高速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11,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将形成0.5~1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强,一些大城市受到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在都市区尺度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簇群式空间形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础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分析框架,对这种典型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成长动力进行了解释:社会层面各因素通过与基础层面各因素在整个动力磁场中的相互作用,完成了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由无序上升到有序上升的空间演化过程,造就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和和域共同组成的联系紧密的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发展的潮流。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都市圈的世纪,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是都市圈间的竞争。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全国九大都市圈之一。其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一个核心”和“两个圈层”。“一个核心”指的是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两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核心圈层是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通勤是城市交通、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地理学者对于城市通勤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对居住郊区化的关注.作为理解城市空间重构和制度转型的重要视角,地理学领域的城市通勤研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从研究内容、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认为应该拓展城市通勤研究区域范围、加强研究内容的深度,提升理论化成果、注重多学科方法的交叉应用,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人本主义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城市群说、四城市群说、五城市群说、六城市群说等几种观点,且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概念、空间范围差异很大。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为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成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带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结构的基础上,要强化城市群内部互联互通以及与外部空间的相互联系,并加强川渝合作,促进空间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