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其中胡同街区的居住条件较差,对此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有所成效,但难以解决居住问题。以2017年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选取北京市东城区青龙炮局胡同为例,通过调研基础建筑和人本数据,叠加专项行动揭示的违建数据,综合描述居住空间形态并分析街区、院落、家庭和居住空间形态的关系框架。从人本角度,探讨治理和提升非保护性胡同居住问题的可行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重塑宜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欧洲人本城市联合体(Human Cities)启动了为期4年的"人本城市——挑战城市尺度"(Human Cities——Challenging the City Scale)项目,完成了涉及12个国家的不少于90个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启示了跨学科的城市更新设计实践方式。从欧洲人本城市项目的设计方法、价值标准和项目经验上进行解读,重点分析参与人群、成果和设计模式的经验,从人本城市角度提出构建研究型实验设计平台、跨学科式参与,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本城市设计道路,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可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的城市更新所面临的空间资源稀缺、使用效率低下、公平正义缺失等问题都日益加剧。因此,国内外的城市更新正在经历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的模式转型。从"伙伴关系"切入,以纽约为例,分析几个城市更新案例中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变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更新需求,并且讨论了纽约实践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城市自形成以来就一直不断地发展,不停地进行着"更新"。随着人类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作为供给方的城市一直在不断调整服务供给,作为服务供给物质载体的城市空间也在不断地调整。从人的需求出发对城市更新本源进行思考,提出以"需求更新"为核心思想的可持续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李英宏 《活力》2010,(4):148-148
一、部队人本管理对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借鉴 所谓人本管理。是指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部队建设中实行人本管理.就是耍坚持以兵为本。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切实维护官兵的民主权益,始终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尊重和实现官兵的合法权益作为部队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对部队的人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扩张朝着存量挖潜的方向转变,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建设指标增量紧张,为此必须重视城市更新,从多个层面着手强化规划设计,进而推动现代化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更新的特点,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更新是我国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增长,以及老旧小区一楼居民的基本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老旧小区的公共行动领域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关注至关重要。文章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更新在提质转型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下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基于2007-2018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城市更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广东省城市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在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城市更新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深刻理解新阶段城市更新的发展逻辑,培育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互动发展格局,发挥功能升级、创新极化与扩散等关键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中心片面以城市形象为导向的规划理念和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起步区规划设计工作为例,对城市文化中心的人本需求导向的规划模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人本空间、人本功能和人本活力等三个方面的方法论,同时以打破传统的地上地下一体化模式予以承载,并进行了创新的分层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人本模式进行了空间落位和法定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近两年来,各地对城市更新工作表现出较高热情,地方法规文件密集出台。但是,城市更新地方立法滞后于具体实践和现实需要的现状没有改变。抓住这一窗口期,通过回顾我国城市更新的立法历史,梳理了各地法规文件的基本内容框架,并探讨了工作机制、分类治理、专项规划、收益分享、实施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建立适应城市更新常态化要求的制度体系和职能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流程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空间背后产权的治理、建立“四个库”实现精细化管理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法规文件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表达及实现,从而改善人的自我认识能力,从而更大的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和价值,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人本思想,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本思想,也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筑中人本思想的体现,也更加响应我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也更加有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对人类的基本需求以及人本思想进行了简要概括,后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正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过去为城市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废弃铁路空间以及工业遗址如何转化利用,成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期待既符合审美,又拥有一定品质的活动空间。故文章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衡阳西货运火车站为例,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研究依据,利用SD语义分析法量化居民感知,将人的空间知觉体验分为点状空间、线性空间和面域空间,并通过点线面三者的联系形成整体空间布局,由此激发闲置废弃铁路空间以及工业遗址活力,让使用者参与到改造当中,与空间产生联系与互动,以验证格式塔理论指导废弃铁路空间更新设计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城市废弃铁路乃及工业遗址等消极空间改造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实例。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旧城空间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整体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侧重于将资本积累、阶级等引入到城市问题的研究,以英国城市更新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城市更新历程中资本循环积累的轨迹,探究了英国城市更新历程的各个阶段资本积累方式、参与主体关系与更新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旧城更新应转型调整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主体的约束机制、城市规划的角色,等等,以走向整体协调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对生态空间营建"人本"缺位以及评估和营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应通过"人本化"营建实现"资产化"转型。对于自然生态空间的优化从传统的"生态—景观"式被动开发转向"生态—景观—人文"式的"人本化"营建,融合"人本需求"进行整体性改良,借力"人景通感"提升延展性价值,回归"在地文化"来传承和培育新的内生动力的规划路径,更好的指引未来人居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下正处于以“社区生活圈”为中心的精细化调控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呈现显著的社区导向趋势,即自上而下配置的城市公共资源倾向于社区层级的公共环境空间营造。大数据时代也将赋予社区公共环境空间建设和治理新内容。文章基于智慧城市理论,以常州社区公共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4个准则层和18个子准则层来研究其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制订评估矩阵,逐级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出各项指标的优先排序等级。以常州市科教城社区公共环境空间为实践案例,分析其现存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造设计策略,为未来城市社区公共环境空间智慧化营造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晓娜 《活力》2022,(23):136-138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实现乡村建设的“空间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问题。但当前乡村社会空间呈现出资本主导的被动发展。其主要问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认知性空间受到资本逻辑过度膨胀的影响,使乡村具体的感知性空间成为代表抽象价值的符号商品,村民亲历性空间的感性体验被经济理性消解,其所特有的反思性作用与重构性作用遭到压抑。实现从资本空间向人本空间的转换,需要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指引下重新构建乡村的人本空间,其实践路径如下:纳入多维价值体系,增强感知性空间人本价值导向,推动感知性空间自主发展;谋求多元利益共识,遏制认知性空间资本逻辑膨胀,强化认知性空间的人本发展范式;复归人文关怀,遵循人本逻辑,重唤亲历性空间人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发展方式从增量发展逐渐转变为以城市更新为主,城市规划范式也相应地从综合理性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协作沟通方式,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是以提供"公共要素"为核心的制度设计。在这个制度下,急需一个工具来破解当前上海城市更新所遇到的沟通难点,本研究构建了上海城市更新沟通矩阵,沟通矩阵包括更新主体和利益焦点两个维度:更新主体维度代表更新中的多元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利益焦点维度代表更新项目能够提供的公共要素,以及政策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运用沟通工具,分析了两个上海城市更新案例,在应用中发现沟通矩阵具有过程公正、达成共识、推进实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哲学的寻求本体论的主体思想到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思想的思维模式中,美作为哲学的一部分也开始走向了主客二分的道路。世界近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让世界分成了思维的灵魂的世界,和物质的现实存在着的世界,这也为康德的自由的彼岸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哲学态度的转变,美学开始出现了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客观社会派,其中,主观派认为美主要是由审美主体决定的,而客观派则认为事物美不美主要是因为客观世界美不美决定的,主客观派则认为美主要是见之于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客观社会派则认为美是由主观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决定的。19世纪由马克思主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实践,从而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实践美学在这里应运而生了。本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我国的以李泽厚为主的哲学家对美学的观点和看法主要阐释了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本文还通过对西方近代以来由笛卡尔开创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美学从而发展出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9.
韧性理论推动了“适灾”议题在城市研究中的进步,但是“韧性”和“适应”之间的理论逻辑暂时存在混沌。引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讨城市空间适灾的科学构成和系统运行,首先,提出城市空间适灾的复杂适应系统属性表现为共性行动下主体的有序聚集、环境和主体的非线性变化、主体和环境间的高频流动、主体和环境的多样性增殖;然后,确定城市空间适灾系统运行的动态路径遵循成长—固化—去固化—创新的可持续迭代循环、静态框架是以灾害风险—适灾行动—空间演进关系为中心的积木系统、运行规则是自治和统筹双轨多级的空间—行动—制度耦合结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建立城市空间适灾理论,将为推进城市空间适灾规划研究与实践、优化韧性理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在中共“二十大”报告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对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进一步阐明,也对其工作支撑环境提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要求。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且更新项目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显著,亟待对中国主要城市的更新投资环境进行系统性定量评估。以城市更新投资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政府管理、市场环境、基础条件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更新投资环境指数模型。该指数模型旨在成为地方政府改进城市更新营商环境的量化标尺和市场主体优化投资决策的判断工具,也为各相关主体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