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在西方发达国家,协作规划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社区发展项目,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城市再开发的深入,我国城市存量空间发展模式已从释放土地资源为主的物质性更新,转入综合性的社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广州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社区参与下的微更新实践,展现出多元主体协作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萌芽,并显示出新时期城市更新的目标延展,即从物质空间改造拓展至包含社会经济、历史文脉、空间环境等在内的多维度更新。通过梳理中西方社区更新与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由土地价值、地方知识、社会资本与社区善治四个维度构成的社区协作体系,并以永庆片区、泮塘五约与深井社区三个社区微更新案例为实证对象,探索适合我国的社区更新与治理新路径。研究进一步提出建立社区更新协作体系、完善地方知识众筹机制、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策略,最终实现“共智共策共享”模式下的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N市J社区中流动摊贩和违建商铺构成的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社会"互构的视角分析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的生产逻辑,从国家、市场和社会行动三个视角对互构模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总体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空间治理体制包含一系列管制社区非正规经营行动的话语、政策与管制联盟,是规训社区空间的结构性制度力量;市场资本流动促进城市发展、增强政府能力,城市化、老城更新等空间重构运动标志"制度—资本"联盟的形成;但是经济导向的政企联盟加速空间交换价值和非正规空间使用价值的冲突,引发空间争夺与冲突,反而制约制度和资本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社区治理入手.社区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的规范和通过社区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社区社会资本,它们既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也是实现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资源.因而我们有必要培育作为社会资本的认同感、人际互信、平等交换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以推进社区治理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社区有着紧密的社会网络,紧密的社会网络内部形成了人们之间的高度信任,而在这个社会网络外部却因其信任的排他性显示出社会资本投资的局限性,强有力的社会网络并未生发出良好的公民意识。小城镇社区社会资本的构成状况不能简单和城市社区统一而论,小城镇社区的社会资本主要是理性嵌入而非结构性嵌入,社会资本投资主要依靠情感性行动而非工具性行动,这两大因素制约了小城镇社区参与的广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社区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生活的核心,更是联结家庭形成社区组织单元的有效媒介。以一个邻里关系紧密、自治能力发展成熟的社区为对象,综合运用访谈、数理分析和环境行为学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以儿童活动为触媒,亲子互洽空间为依托,促进社区关系缔结,并由下至上构建社区自治系统的可能性。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陪伴儿童活动有助于提升个体家庭的邻里关系,即儿童能够有效诱使社区交往。(2)亲子共洽空间比传统“儿童友好空间”更利于社区交往。(3)社区交往程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个体参与自治单元的深度和社区自治水平。(4)儿童在时间、组织、平台、氛围四个方面推进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6.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物质环境和治理环境双重提升的过程。居民的参与意愿低下,制约着社区共同治理机制的实现。有必要将邻里效应嵌入老旧小区改造的场景,从个体和集体两个角度出发,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社会网络形塑机制作出解释。研究指出:在邻里效应视角下,小区的物质环境改造,通过引发社会交往,围绕公共利益规范集体行为,影响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培育价值与情感认同——即形成治理共同体。老旧小区改造中应当通过改善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塑造引发深度交往的公共空间、组织常态化的社区公益活动等方式促进社区共同体的形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社区营造在台北市的操作经验为主轴,从"地区环境改造计划"、"社区规划师制度"、"地区发展计划"等政策推动,说明民众参与都市公共空间营造机制的建立:台北市社区总体营造的机制重组、社区规划师资深与养成制度的建立、研订"台北市社区总体营造条例"、社区服务资源网络的串联与社区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等等.  相似文献   

8.
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个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苏州市F社区为个案,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中的三大问题:空间、网络以及参与。在阐明社区空间、网络以及参与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塑造社区空间、如何拓展社区人际网络以及如何推动社区公众参与等,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12):80-8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人民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政府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政府职能开始发生转变,社会治理逐渐走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结构。本文基于网络治理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台湾重建区社区营造中各参与主体如社区行政组织、社区居民、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究不同主体彼此之间如何进行协商合作,以期从中借鉴社区治理中多主体协作的经验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社区治理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实现城市低碳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和行动单元,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我们观察社区治理主体和结构提供了有益视角,结合武汉市D社区案例,探讨了低碳社区建设中党建引领多元主体构筑合作网络的过程,研究发现社区党委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关键行动者,利用开放性的党建网络和包容性的协商平台,通过组织整合来重塑治理结构、制度嵌入来联结内外资源、价值导向来强化情感支撑的方式,成功融合行政、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和资源,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低碳社区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王玉顺 《价值工程》2012,31(3):53-54
在回顾我国既往旧城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六榕寺社区更新为例,探讨街道空间在社区更新的重要性,通过整体性、人性化、可步行和文化性的街道空间的营造达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社区营造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等语境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日本社区营造经历了社会制度与规划体系的转型,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变,其服从于资本逻辑,是通过空间调控进行空间关系再生产的表现。引入“资本循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分析资本、权利与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关系,阐述资本逻辑下日本社区空间发展的本质及权利逻辑下社区空间治理的模式。通过借鉴日本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坚持顶层设计以实现社区自主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促进社区空间正义,以及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重建社会资本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社区营造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年外流,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妇女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在雅安市席草村展开实地调研,了解与掌握农村妇女社区参与的现状。调研发现,席草村妇女的社区参与度总体不高,参与积极性较低。妇女缺乏社区责任感与权利自觉性,同样也缺乏参与时间和参与渠道。基于此,主要从两大方向提出对策:一是从妇女自身入手,增强妇女权利意识,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妇女综合素质,促进家务合理分工;二是强调社区带头贯彻落实政策法规,自觉保护妇女权益,具体措施包括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妇女精英骨干,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重要,民主管理模式的建构符合新时代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其重要内容是培育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推进居民民主参与。在政府的有效支持和推动下,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居民自治组织,能有效增加社会资本,促进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公民的单位角色失落后,社区空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目前城市社区研究多关注于社区自治、社区机制体制创新、社区参与、社区权力、社区服务等方面内容,对社区公共空间这种物质基础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少有人做研究.社区成员是社区发展的主体,只有社区成员充分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社区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公共空间则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空间开辟的程度决定了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的参与,进而影响到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影响网络社区用户参与的社会因素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社区在中国迅速发展,网络用户的社区参与是网络社区成功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影响网络社区参与的社会关系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用户的“社区认同感”和“社区义务感”对于社区参与有着显著影响。而社区中“共同愿景”、信任和领导一成员交互全部或部分地对社区认同和义务的产生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洁  罗翔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92-100
以上海内城社区为例,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我国大城市的设施共享与社区参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居民年龄和收入与居民社区参与意愿显著相关.与此同时,住房产权没有显著影响,共同利益并不必然引发集体行动.单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超过商品房社区居民,集体主义文化仍有影响.居住区内部设施通过物理使用、社会交往机会以及参与渠道,对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影响.由此提出,发挥公共设施领域化对于社区共同体发育的积极影响,为形成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及通过培育社区归属感、增加邻里社会资本等促进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8.
当今,居民老龄化严重的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简称“双老”社区),居住密度大、老龄人口比例高、公共空间与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社区老人对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需求。在一些管理较为松散的社区内会出现居民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的现象,通常以自发搬置座椅、搭遮阳棚等方式呈现。自发建造公共空间(简称“自建空间”)是在公共空间资源不足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居民日常生活及其空间实践的见证,其背后居民需求与物质、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以广州越秀区某“双老”社区为例,分析居民自建空间的布局特点及环境特征,对比既有公共空间,探讨居民自发建造行为与公共空间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关键要素对相同类型空间提出更新设计策略,以此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以居民使用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基础;同时,将居民自发微观建造行为视为使用者的空间权利,通过关注日常建造行为将建筑学研究视角从单一物质空间转向与人互动的社会空间中。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存在着较为粗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商和城市、社区各方利益不协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引入更新触媒将是解决问题、实现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衡水市旧城区更新项目就是城市触媒理论引导下的多方共赢模式及其应用流程付诸于实践的典型案例,从更新触媒选择到触媒空间系统设计,再到运用相关策略保证该理论的具体实施,为化解旧城更新中各方利益冲突、实现多方共赢和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下正处于以“社区生活圈”为中心的精细化调控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呈现显著的社区导向趋势,即自上而下配置的城市公共资源倾向于社区层级的公共环境空间营造。大数据时代也将赋予社区公共环境空间建设和治理新内容。文章基于智慧城市理论,以常州社区公共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4个准则层和18个子准则层来研究其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制订评估矩阵,逐级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出各项指标的优先排序等级。以常州市科教城社区公共环境空间为实践案例,分析其现存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造设计策略,为未来城市社区公共环境空间智慧化营造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