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揭示玄武岩纤维对SMA沥青混合料温度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首先确定级配优化后的SMA沥青混合料最佳纤维用量,设计三种对比试验:不掺加纤维,掺加木质素纤维,掺加玄武岩纤维,依托小梁弯曲试验及车辙试验,评价SMA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掺加0.15%的纤维可以有效地改善SMA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稳定性,其中:掺加0.15%的玄武岩纤维对SMA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及高温抗车辙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高温多雨地区的新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容易出现裂缝、坑槽、抗滑性能衰减较快等早期病害,对出行安全及行车舒适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沥青混合料是造成早期病害最为显著的因素。为了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减少路面早期病害的发生,本文采用高温抗车辙试验、低温劈裂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表面构造深度试验,通过实验研究了掺加聚酯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AC-13C、SMA-1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  相似文献   

3.
正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动稳定度)是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高温抵抗车辙能力的指标,是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中最重要的指标。通过收集汇总多年来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的结果数据,发现车辙试验结果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不满足标准要求的达30%,其中车辙试件的成型质量是影响车辙试验结果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的关键因素之一,占到所有影响车辙试验结果因素的70‰由此造成车辙试验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交通荷载和渠化交通的急剧加重,SMA沥青混合料路面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本文依托2017年湛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处置工程项目,通过两种不同纤维的SMA-13的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玄武岩纤维对优化级配后的SMA沥青混合料经过动水冲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唐津高速重载交通的需要,使用Superpave设计方法进行了目标配合比设计,同时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进行了优化,并添加了纤维、抗车辙剂和水泥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试验表明,纤维和抗车辙剂能够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泥能够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室内动稳定度试验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路面行车过程中的车辙发生过程,为研究掺入温拌添加剂的橡胶SMA沥青混合料(ARSMA-13型)的高温变形发展过程,探索橡胶改性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本文通过单轴静载压缩试验分别测试不同温度、不同围压条件下混合料的蠕变特性,并基于黏弹性Burgers模型研究温拌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其试验结果表明,Sasobit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流变时间约为橡胶沥青混合料的3倍,随着围压增加混合料的蠕变变形越来越小,Sasobit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在有围压条件下相对于橡胶沥青混合料蠕变变形大幅减小;同时,Sasobit温拌剂能有效改善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对低温性能略有影响。在实际路况下,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有机降黏温拌剂提升橡胶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交通量激增以及重载、超载等因素,沥青路面的车辙病害日趋严重。发生车辙病害的路面由于轮迹处的车辙变形,路面的使用功能降低,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车辙在很大程度上是剪应力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塑性流动的结果。发生车辙病害的沥青路面结构中,沥青面层的永久变形量占路面车辙总量的70%以上,并且其比重随沥青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防治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关键在于控制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以及路面病害分析及力学分析发现,在整个路面结构中,面层以下5cm至10cm的区域(中面层)发生车辙病害的程度最大,这主要是由于中面层在整个路面结构中温度最高,而且承受的剪应力最大。因此,近年来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普遍提高了对中面层的重视,并采用改性沥青以及掺加纤维等改善方式来提高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本文结合吴江市七铜线下面层实体工程(共两层),探究掺入AP—8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某工程为高速公路养护处理工程,路面全长为15公里,按双向六车道进行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在行车荷载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部分路段出现剥落、松散、车辙等路面问题,路面使用性能出现了严重的下降. 混合料材料要求 ECA-10沥青混合料中所采用的主要材料包括以下几种: 沥青.施工采用的基质沥青选用70号基质沥青.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蔗渣纤维沥青路面应用技术在陕西西安凤城四路试验路段成功铺筑。试验路所用的纤维全部由甘蔗在制糖后回收的蔗渣二次加工而成。通过掺入蔗渣纤维,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均有效提升,从而提升了路面的耐久性。"蔗渣纤维产业化制备技术及其在沥青路面工程中的示范应用"攻克了蔗渣纤维加工工艺、表面复合改性、混合料设计等技术难题,成为重点打造的绿色道路技术之一,可以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和交通建设两类行业的技术融合,实现了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
《长龙》     
正说明:为解决境内G30连霍高速公路的车辙、裂缝、坑槽等路面病害,张掖公路管理局抢抓气温逐升有利时机,运用就地热再生技术对临泽至清水部分路段进行预防性养护,实现了原路面废旧沥青混合料100%再生循环利用,充分体现了高效、优质、环保、节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现有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主要以体积法为指导思想,未能充分考虑矿料级配骨架强度。本文研究针对薄层沥青混合料,采用逐级嵌挤设计方法,首先将集料进行“分档”,再通过骨架最强和体积最密原则对混合料级配进行设计,并通过飞散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等方法,对逐级嵌挤型薄层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逐级嵌挤”设计方法得出的逐级嵌挤型薄层沥青混合料,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抗车辙剂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抗车辙剂的一般参数和作用机理,并依托实际工程,对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检测,对在添加抗车辙剂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一直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及科研单位开展了大量关于车辙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与结构方面。目前,对于抗车辙剂的研究较少涉及抗剪强度指标,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并未考虑混合料的抗剪性能。因此,本文选取实体工程中常用的天怡抗车辙剂及矿料级配,以混合料抗剪强度为指标,采用单轴贯入和圆环剪切双重对比试验,从力学角度探讨抗车辙剂对沥青混合料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和程度。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及性质  相似文献   

15.
正在级配碎石中加入少量沥青拌制而成的沥青碎石混合料,不仅具有级配碎石优良的抗裂性能,同时也消除了级配碎石模量小、易松散的缺陷,且具备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沥青碎石混合料沥青用量的大小,会对沥青碎石路面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原材料基质沥青本文选用的沥青是壳牌90#基质沥青,其技术性质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沥青路面在使用初期早期损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了道路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如何提高路面各结构层的力学性能,改善道路面层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保证道路的整体强度,己经成为当今道路工程从业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HMAC)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即抗车辙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日,蔗渣纤维沥青路面应用技术在陕西西安凤城四路试验路段成功铺筑。试验路所用的纤维全部由甘蔗在制糖后回收的蔗渣二次加工而成。通过掺入蔗渣纤维,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抗疲劳性能均有效提升,从而提升了路面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8.
为使沥青路面温拌沥青混合料在铺筑之后更好地发挥性能,本文依托工程实际,使用不同温拌剂掺量制备温拌沥青,并检测其三大指标,结果表明掺量控制在1%~3%为宜;在试验路段采用不同级配摊铺施工,并通过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检测分析可知,温拌沥青混合料使用级配2可提高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生活垃圾炉渣集料不同粒径和不同替代率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本文选用3档不同粒径炉渣集料,基于马歇尔设计方法开展AC-13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探究了炉渣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能。结果表明,炉渣集料的替代率和粒径对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及性能影响显著。测试得知,掺加适量炉渣集料可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与最大弯拉应变,但当替代率大于50%时,稳定度下降明显;炉渣粒径小于4.75mm且替代率小于30%时,稳定性变化不大,但炉渣粒径大于4.75mm且替代率大于30%时,水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创新     
交科院常温沥青改性剂研究国际领先 日前,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道路用新型常温沥青改性剂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中国公路学会鉴定,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组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工程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取得了系列创新,对常温沥青混合料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项目组编制了《SMC常温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SMC常温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工法》以及改性剂、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全套企业标准,为下一步大力推广使用常温沥青混合料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