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冰雪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冰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冰雪旅游迅猛发展,已成为北方地区冬季旅游的新兴动力产业。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冰雪旅游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目前冰雪旅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冰雪供给产业链短小,效益低下,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弱小的现状,针对冰雪旅游研究的不足,从大冰雪资源、大冰雪消费、大冰雪产业、大区域布局、大系统协调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大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出发挥多要素综合驱动、广泛联动的冰雪旅游对冰雪体育竞赛表演、冰雪文化创意、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教育培训、冰雪休闲娱乐等核心主导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联动作用,通过产业间广泛的经济技术联系和前向、后向、横向的联动,以及产业和区域间投入产出效应,构建大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大冰雪旅游全产业链,构建大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特色冰雪文化品牌,促进大冰雪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大冰雪旅游消费需求,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冰雪旅游的内涵及外延,可为中国冰雪旅游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广西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广西旅游规模、发展布局、区域合作和特色旅游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广西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广西旅游发展良好的态势下,广西旅游发展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保持广西旅游发展高速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广西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其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如今新形势的发展下,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寻找发展突破口,为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程励 《旅游学刊》2012,27(6):3-4
在当今世界,由于世界遗产地是综合了自然或社会核心因素的独特区域,往往成为一个区域甚至国家的重要文化符号或形象的重要代表.这一特殊禀赋也决定了世界遗产地必将在旅游产业链中扮演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遗产地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广西北海入手,通过对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以及状况进行概述,并且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进一步提出了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以此能够更好地对丝绸之路文化,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作说明,促进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承接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严武  韦福安 《旅游学刊》2020,35(3):113-126
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作为两种互补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采用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空间关系,得出两者在空间数量上关系显著,在空间质量上接近良好协调发展的结论,为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可行基础。并以交通通达度(道路交通情况和交通乘换点)、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和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为切入点,对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交通道路尤其是动车和高速路与两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较低,A级旅游景区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优于特色村镇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支撑不足,根据两者与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的拟合情况,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优化桂西左江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群、桂西北东兰-巴马-凤山旅游资源群、桂东富川-恭城-灌阳旅游资源群和桂中金秀旅游资源群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道路、交通乘换点、酒店和餐饮等基础建设。(2)根据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协助与监督的特色村镇+A级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为广西区域空间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与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下,我国冰雪运动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高度耦合性的特点与现实需求,本文从产业融合理论角度出发,对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支持力、市场需求拉动力以及市场供给推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动力对接形式与特点的不同机制作用下,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了延伸式、渗透式以及重组式3种融合发展模式,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两大产业的延伸融合、渗透融合以及重组融合提出了融合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旅游业的灵魂所在,开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是发展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途径。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文化资源整合转化为产品优势,使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渐走向商业化和正规化,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还可以提高产业发展的上限,使文化旅游产业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史文杰 《西部旅游》2022,(21):93-95
当前我国西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增速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因此,文章针对西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展开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生产生活领域的服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葡萄酒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将成为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相关领域对葡萄酒旅游及文化的研究逐步增加,葡萄酒旅游将迎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发展存在政策、产业融合、缺乏标杆项目、基础薄弱等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打造葡萄酒产业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提升产业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建议,对大力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   总被引:57,自引:6,他引:57  
旅游发展动力是一个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所构成的、并由中介系统和发展条件所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具体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图摆脱“就资源论开发,就旅游讲发展”的老套路,根据现代旅游供求关系,提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及其结构模型,从旅游发展动力组合中,找出推动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和辅助因素,并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旅游发展动力模型,以利于制定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动力机制的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兴旅游业,文化创意近年来正在蓬勃发展,为传统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整个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春县旅游资源资源丰富,政策环境良好,但是面临着诸如缺乏科学规划与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永春县大羽村作为探讨对象,对其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礼  黄健 《西部旅游》2022,(24):36-39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借力“互联网+”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文章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广西乡村旅游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与机遇,提出广西应以互联网思维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宽营销渠道,打造服务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消费便捷化的智慧乡村旅游模式,最终实现广西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桂西南地处广西西南部,指南宁以西至中越边境的区域,主要居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这里属于中、南亚热带季风区,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又未受到过多人为因素的破坏,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着许多旅游景点。随着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的休闲方式,该地区民族文化浓厚,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如何抓住旅游的大势,发展民族体育和丰富旅游资源,而现在民族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是桂西南地区发展的核心,必须有广而深的研究和实践,使得民族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在资源、产品上的融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强旅游的吸引力,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和民族体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莹 《西部旅游》2022,(9):100-102
红色资源发掘与红色文化旅游业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实现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能开发现代化红色文化旅游业。邢台市作为河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从相关历史事件认知邢台红色文化,了解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推广价值,探究红色资源发掘路径,助力邢台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多元化推广,既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也能为红色文化旅游增添新的活力,并为文化旅游业附加更大价值,使其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安鑫  赵霞 《西部旅游》2023,(8):64-66
<正>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带在经济开发、脱贫攻坚、恢复革命老区的生命活力、促进乡村生态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北省邯郸市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区域存在旅游符号模糊、区域缺乏整体规划、各景区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融合缺乏创新等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红为基,以绿为底”、产业带动区域文旅品牌的可行性开发模式,旨在为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结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现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锦之生存和发展正受到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壮锦的图形结构、色彩特征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的艺术形态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壮锦在旅游纪念品包装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和价值,以期将广西民族手工艺与现代包装设计相融合,以此促进广西旅游文化经济和壮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谢艳 《西部旅游》2023,(15):39-41
<正>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形态。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地区知名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之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开发要重视文化和市场两个层面,在文化层面要挖资源、找定位、塑品牌,在市场层面要查需求、提质量、促营销。  相似文献   

19.
文创旅游产品开发是促进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旅游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可以展现引人入胜的美景,同时对文化资源所衍生出的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独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国内外优秀旅游文创案例,然后分析陕西汉中已有的文创产品以及汉中本土的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现状,指出现汉中旅游及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汉中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易霖 《西部旅游》2024,(3):104-106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资源纽带,文章基于旅游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壮族三月三”这一文旅品牌,从生产、互动和消费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壮族三月三”旅游符号建构策略,以期为广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指导,推动“壮族三月三”符号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