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乐山盐业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乐山旅游业有必要对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通过设置井盐科普宣传陈列室,新旧法井盐生产情景展示,盐文化古街游,神祠寺庙豪宅游,诗词书画号子赏析和盐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方式,丰富乐山旅游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史文杰 《西部旅游》2022,(21):93-95
当前我国西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增速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因此,文章针对西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展开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生产生活领域的服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钟玲 《西部旅游》2022,(24):18-20
文章以四川民俗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新形势下数字优化传播有效路径。首先,通过归纳四川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与文化载体,对四川民俗旅游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分析整理四川民俗旅游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形成数字材料应用于四川民俗旅游文化的数字优化传播路径研究中,并综合考虑其可实现性和四川民俗旅游文化数字线下传播的技术、方式、平台、服务等,提出四川民俗旅游文化在线下传统领域的数字优化传播方法;再次,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应用和四川民俗旅游文化数字线上传播的技术、方式、平台、服务等,研究四川民俗旅游文化在线上“互联网+”领域的数字优化传播方法;最后,整合四川民俗旅游文化的数字优化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抢抓国家“新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政策叠加机遇,坚持以文化立州、旅游富州、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全力打造文旅“百亿级”首位产业,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和品牌打造,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全要素、全方位、全季节发展,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碧玉 《当代旅游》2022,(11):76-78
当今时代,文化与旅游的产业整合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的整个背景及产业关联基本信息,并阐述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整合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本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本栏目2013年起进行了全新改版,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本栏目的特邀责任编辑,由这些特邀责任编辑约请各自领域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翰驰  王玉  祝爱媛  李妍汝  刘文翰 《当代旅游》2019,(11):00250-00253
文旅融合是市场的需要,是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天津是相声的摇篮,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的天津相声遭遇了发展瓶颈,相声旅游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天津相声亟待做出调整,相声旅游能否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迎来天津茶馆相声的繁荣复兴,对天津旅游业的发展乃至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树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天津相声与相声旅游、文旅融合战略的时代背景,其次指出天津相声与相声旅游存在的问题,之后综述天津相声旅游与文旅融合模式、路径的现有研究观点,最后从产业、产品、文化符号三个角度提出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天津相声旅游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之 《旅游学刊》2006,21(7):9-10
从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竞争力内涵来看,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竞争力应包含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双重内涵,只有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才能使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和独特性.世界各国的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发达国家在发达的经济、整洁的环境、优美的景色等方面,都具有旅游目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条件.与法国的浪漫文化、意大利的典雅文化、美国的现代文化、日本的精美文化相比,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者到中国旅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洁 《旅游学刊》2007,22(10):9-10
1.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泛商业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破坏 我国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以极其丰富的原生性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它表现出很多不足.例如,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文化信息的附载.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进行"历史记忆"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民俗事象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研究、整理和发掘,更谈不上保护,有的地区甚至将本来很实在、很质朴的传统婚俗展示开发成低俗的"强拉硬扯当新郎,进了洞房就要钱"的民俗风情游.  相似文献   

11.
高佳 《西部旅游》2023,(24):94-96
<正>文章从旅游营销与文化传播两个维度探讨了景区直播的作用与价值,指出景区直播作为旅游营销的一种新形式,丰富了旅游营销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同时,分析了当前景区直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景区直播的几点策略,以期提高景区直播对旅游营销和文化传播的价值,促进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讨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途径、措施展开深入的分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邱红伟 《当代旅游》2022,(13):61-63
体育旅游产业早已成为珠海的一大支柱产业。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珠海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珠海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提出提升珠海市体育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策略,促进珠海市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K.  Thirumaran 《旅游学刊》2013,(12):8-9
过去几十年来, 可持续性理念已经成为旅游各个方面的主导力量。文化是其中广受学者与业者关注的特殊领域。基于社区的文化或遗产旅游一直受到诸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随着可持续理念的引介, 我们得以开始思考遗产或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些遗产或文化活动的内在架构。给定可持续性原则与文化演化之间的边界, 一个隐含的逻辑将浮出水面, 即所有给定的事情、活态文化实践都应在限定社区参与范围内被“博物馆化”。其中, 社区参与是为了使东道社区在为旅游者表述其遗产与为其营生增加收入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 并能得到适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肖昆  何庆珂 《西部旅游》2023,(24):75-77
<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两地教育管理行政机构的统筹安排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多家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共同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文章对联盟成立的动因、建设路径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的梳理,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6.
17.
姚英 《西部旅游》2022,(24):94-96
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品质高、数量多、底蕴深厚,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旅游业是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河南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可以开创河南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实现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对国家旅游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科学引导,促进旅游公共营销绩效的提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用扎根理论,通过对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外旅游办事处年度工作报告的编码分析,探究政府旅游公共营销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的客观规律.研究发现,动因、市场调研能力、外部网络协同能力、环境政策干预这4个主范畴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模式存在显著影响.动因是前置变量,市场调研能力和外部网络协同能力对政府旅游公共营销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政策干预作为外部情境因素起调节作用,从而提炼得出“动因-情境-能力-路径选择”模型.文章为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对政府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高旅游公共营销绩效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目的地旅游营销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肖悦 《西部旅游》2023,(20):78-80
<正>在近年来的就业导向下,高校大学生在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之时,用人单位与市场会更加侧重实践能力的考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现如今新兴的热门学科,已经逐渐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同与关注。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通过贯彻实施OBE理念,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优化提供了动力。在新时代,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已经彰显出一系列特征,包括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打造全国旅游生态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培养旅游社会工作人才有助于缓解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满足各利益方的需求。现如今,旅游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彰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为了拓宽旅游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渠道与空间,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等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