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进行了检验:一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数量与外汇储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外部冲击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二是对物价、货币数量和利率做基于VAR的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分析利率变动是否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货币数量是否是内生变量,从内部作用机制系统性地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研究结论显示:从1996年至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即使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自1998年以来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数量M1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货币政策丧失部分自主性,但VEC模型显示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并没有受到系统性制约。 相似文献
2.
李安勇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3,18(4):15-19
基于信贷观点提出的新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应用经济计量方法,我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动及其对银行资产组合的影响做出了量化分析.目的是为了探讨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实证证据.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至2002年期间,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独立的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随着中国资本项目开放步伐加快,有关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系统间的风险行为反馈,以及货币政策是否应当对金融波动做出反应等议题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构建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模拟分析本币汇率预期变动与国内金融系统风险行为的反馈机理,并据此检验金融稳定目标下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币升值预期将导致金融系统的风险选择趋于激进,同时伴随着实体经济借贷利差扩大,资产价格上涨,金融系统杠杆率增高等现象。利差平滑、杠杆调节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的对象,而资产价格稳定不应纳入货币政策调控范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1997-2011年121家银行实证检验我国银行业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以及银行特征的异质性对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是存在的;(2)银行资本充足性以及流动性在不同货币政策下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不同作用,这说明微观特征对银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具有差异化的影响,规模越大,银行结构集中越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周期取代全球失衡成为国际金融研究中新的焦点,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的争论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热议的话题。本文重点研究了汇率制度在全球风险冲击影响跨境资本流入波动中发挥的作用,基于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的视角探讨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首先,本文使用因子模型对新兴市场国家跨境资本流入波动数据的共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跨境资本流入波动率呈现出高度一致性特征,共同因子的解释程度达到80%左右,且全球风险变量VIX与共同因子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其次,本文使用面板模型回归的方法对跨境资本流入波动数据的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特别是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对跨境资本流入波动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全球风险水平较低时,浮动汇率制度对跨境资本流入波动率具有削弱作用,而随着全球风险水平的提高,浮动汇率制度对跨境资本流入波动率的削弱作用减弱。最后,本文分别从测量误差和模型设定等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浮动汇率制度对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缓冲作用依赖于全球风险水平,是介于三元悖论与二元悖论的中间状态,在全球风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我国不宜过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沪深两市部分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缓解中国传统金融系统的结构失衡问题,弥补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表现为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以及西部地区样本中,数字金融弱化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效应较强;进一步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驱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信贷融资占比提升,即数字金融的发展弱化了“货币政策紧缩—企业资产缩水(杠杆率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信贷融资占比下降—投资下降”这一传导机制。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实施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周期存在的背景下"三元悖论"是否依然成立充满争议。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银行与金融摩擦的两国DSGE模型,为考察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流动传导到外围国金融市场,使外围国信贷利率、银行风险承担以及杠杆率与美国银行趋同,形成全球金融周期。金融渠道的传导速度快于实体经济渠道导致外围国国内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相背离,外围国想要稳定经济就不得不与美国保持同向的政策利率变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将不再存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估值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浮动汇率制度并不能隔离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也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外围国金融市场越不发达,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越不独立。 相似文献
10.
当前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三元悖论”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的必然性,透视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对经济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汇率制度改革。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与其他政策改革配合协调。 相似文献
11.
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将呈现出金融创新的一个新的高潮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会受到何种影响?因此,在传统货币政策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中引入金融创新因素,研究两者在引入金融创新前后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及相对重要性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视角,分析29个新兴市场国家三元悖论框架的演化及该框架选择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三元悖论框架未遵循三元悖论,而是呈现"中间化"的特征;其次,中间化的三元悖论框架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利益;第三,储备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作用显著,能缓解三元悖论框架分离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但不能弱化三元悖论框架分离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实证分析了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总体适应性和部分高通胀成员国存在的真实汇率自动调整机制,并利用已有的文献成果,总结探讨了这些成员国的高通胀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统一货币政策操作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进而呈现出总体的适应性,但是,统一货币政策与部分高通胀的非核心成员国的需要之间,也存在局部矛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些高通胀成员国存在着自动逆向调节其物价乃至产出水平的地区调整机制———真实汇率机制;Balassa—Samuelson效应在部分高通胀国家的通胀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通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多元动态因子模型,得到能够反映我国金融系统内在不稳定性的潜在不可观测因子,分析了我国金融系统在"金融不稳定区制"和"金融稳定区制"下的不同特征;其次,本文以"金融不稳定性假说"、"金融加速器理论"等研究为理论基础,通过一个特定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自回归模型MSIAH(M)-ARX(P)研究了我国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周期不稳定性,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这种金融不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在"高速增长"阶段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放大作用,而在"适速增长"阶段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一、引言
在现有金融体制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日渐成熟,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也在日益加重。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反应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显现了不同的政策“效力”,这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融资状况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分析泰安市区域融资状况,探讨货币政策对泰安市区域融资的影响机理,提出在金融政策调控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区域融资最大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94年以来,尽管中国实行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继续维持固定钉住汇率安排,其成本将是很高的。本文在反思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货币模型为分析框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角度提出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