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环境治理的“属地管理”,是导致跨域治理“囚徒困境”重要因素。武陵山湘渝黔边区“锰三角”就是生态环境跨域治理的典型案例。从初期锰矿开采导致生态污染,到区域各主体“自下而上”的“抗争”或呐喊,进而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自上而下”重高压下,促成了湘渝黔边区三省市的合作,并使其成为跨域合作治理的典范。国家推动力、地方联动力和社会公众压力等元素共同形成了跨域合作治理的压力因素、激励因素和动力因素,是“锰三角”跨域合作治理机理。“锰三角”生态环境跨域合作治理行动,为其他省际行政交界区生态环境跨域合作治理提供了启示,中央政府的强力领导、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以及多主体的协同参与是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强化生态环境过程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传统行政区下的环境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具有强外部效应的区域公共环境问题,跨行政区的府际合作是区域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以具有典型区域环境治理特征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为例,从政府网站选取了98项与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正式政策文本和126项政府行动文本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政策演变、政策行动和主体关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区域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呈现分层简单多元化特征,激励性制度的使用多于约束性制度,共同策略不足、权威性协调组织缺乏,地方层面合作行动力量不足。  相似文献   

3.
王典 《中国房地产》2022,(25):44-51
城市化进程中放开的人口流动政策推进各民族大幅度跨区域流动,城市民族社区治理已成为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推动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是未来民族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主体性互构理论为基础,基于“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以期从政府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互动中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多元主体共同行动,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机制。研究表明,在城市民族嵌入社区治理中,依托政府主体性释放资源,利用社会主体性链接内外资源,在上下联动中增强各民族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推进社区和谐治理中加深社区居民间的交往力度,在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超大型的国家治理情景中,基层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背后有怎样稳定的治理逻辑在发挥作用?本文从组织制度学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沿着国家——政府——社会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交织的维度,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贯穿于基层政策推进过程中的三重逻辑: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逻辑、工具理性下的组织逻辑、社会情境下的场域逻辑,它们共同作用于基层的政策执行,是当前基层治理呈现出特点背后的稳定逻辑机制。三重逻辑表明一统体制和有效治理的矛盾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逻辑内核,基层政府治理的诸多乱象本质上是多层级治理架构下激励配置关系错乱,而国家与社会这一关系随政府职能的扩张而得以紧密勾连,社会主体的影响日渐成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动态的、不易预测与控制的,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是强耦合、复杂的和不断发展的。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已成为目前生态经济学、政治学、环境治理、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核心。环境治理被认为是处理日益复杂的城市社会—生态问题、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首先梳理了环境治理理论总体发展脉络——环境管理、参与式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的范式转变;以环境事务中的社会背景、参与者及其行为的不断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环境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总结了包括社区自治、专家学者自治、多层次治理、适应性治理、协同治理等主流环境治理理论的优缺点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性及适用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最后落脚于寻求一条适用于处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态问题的环境治理模式,并对此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国土空间规划的资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现代化空间治理要求、自然资源部门"两个统一行使"职责,判断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显著的资产效应.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媒介,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产效应的市场化实现机制与路径.进而从制度逻辑和技术逻辑两个维度,揭示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机理.制度逻辑是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作为形成资产效应的前置条件,以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供需匹配的空间政策作为发挥资产效应的后端保障;技术逻辑是以空间政策为接口,谋划全域长远发展的基本格局,明确国土用途管制的总体方向,为各类要素有序流动搭建空间框架.最后,提出发挥国土空间规划资产效应的技术手段:一是以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类别优化功能分区,落实治理责任主体;二是以"生态产品生产许可线"丰富用途管制内容,激励权益主体;三是以系统耦合为导向,从区域统筹、流动调节、空间引导三个方面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流域各辖区、辖区各部门,传统的“单打独斗”“碎片化”治理方式难以根治流域生态问题,协同治理成为解决流域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之策。基于此,以长江流域环境审计协同为例,从环境审计协同内涵、必然性、现实困境、路径选择等角度探讨跨区域、跨部门、多主体的环境审计协同治理体系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8.
“块数据”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及治理中为了探索如何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特别是数字政府而构建的一种新的数据理论和应用机制,但现在还缺乏统一清晰的理论架构和应用推广机制。首先梳理了“块数据”相关的政策背景,介绍“块数据”的相关理论及其由来,归纳“块数据”在跨业务、跨时间、跨空间上实现信息共享和使用的特点,阐述其对数字化背景下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广东省深圳市、雄安新区“块数据”平台构建和应用为参考,在分析各地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块数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部刚开展的“块数据”社区试验试点,从:形成“条”数据、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确定“块”单元、“块”单元内的数据拆解与融合、“块数据”编码管理、数据可视化及面向决策支持的应用支撑五个阶段总结构建思路与应用机制;最后,针对目前“块数据”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对如何健全“块数据”的应用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导致绩效评价机制与海洋环境治理模式错位,严重影响海洋环境治理效果及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评价。借鉴发达国家(地区)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实践的成功经验,基于陆海统筹视阈,对不同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设计差异化指标,建立将海洋环境治理动态绩效与预算治理能力纳入评价范畴的区域海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是生态超负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资源管理体制的尚未统一与系统性缺失,地方利益追求的制约和地方治理成本收益不对等,共同造成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局。基于生态治理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脱域化”特征,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从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区域府际协同治理两大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环境问题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中政府责任划分不清,市场机制下资源型城市的环境外部性难以解决,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等是导致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面临困境,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难题,政府有必要承担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企业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内部化,通过法律的方式在横向上合理地划分地方政府、市场、企业各自所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在纵向上合理配置各层级政府环境责任,加强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落实的法治保障,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成空间研究正在发生政治和制度转向,根植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城市治理理论,为剖析城市建成空间演变提供了有益视角和分析框架。以深圳原特区外为研究对象,以“治理主体—行动策略—建成空间响应”为分析框架,着力探讨基层治理主体作用力与组合方式对城市建成空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成空间对不同治理主体作用具有显著的响应机制,“四面开花”是基层治理主体主导下典型的建成空间特征;(2)深圳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由乡镇政府与原农村集体组成的基层治理主体通过对其实际占有的土地实施生产型、破碎化的空间开发策略,推动原特区外建成空间与特区内相比,形成空间权属、空间结构、空间效益和景观格局的二元特征;(3)1979~2010年,深圳原特区外建成空间虽一直受基层治理主体主导,但市级治理主体管治能力和范围不断变化,各治理主体行动策略变迁、博弈过程和组合方式推动城市建成空间形成三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安全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亚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从监管队伍建设、环境治理及依法建设3个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增强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城市化进程,避免破坏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同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儿童权利视角审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儿童福利制度转型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治理质量、满足儿童福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保障的分析框架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有促进儿童空间权利正义、培育儿童主体价值、保障和实现儿童福祉权益等重要意义。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儿童优先”原则悬浮、“保护与自主”相对失衡、制度设计碎片化等困境,需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适当平衡“保护与自主”,完善儿童友好制度设计,以构建儿童友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对于提升城市系统应对公共卫生风险韧性、引导国土空间更好支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生产生活和疫情防控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全周期管理、网络化布局、多领域联动为理念,梳理了城市“流空间”系统和公共卫生安全之间“人”“地”“物”的联系。基于“流空间”理论,利用城市“流空间”系统所涉及的“人—地—物”要素时空耦合关系,以“防控框架—设施布局—空间策略”为路径凝练出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构建范式,进而从多领域合作、各层级衔接和跨区域协同方面,提出构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的规划实践策略,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赋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治理从本质上来讲,属于集群的内部治理。集群成员间的关系、互动与协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治理逻辑。据此,本文基于互动机理,构建了产业集群治理逻辑模型;借助模型对产业集群治理进行了三维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集群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议。本文认为:地方政府通过集群政策对集群实施治理,是一种正式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刘东文 《上海房地》2022,(10):38-41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基层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新兴领域。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有着深刻的逻辑理路。这种模式的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鲜明的人民性,历史逻辑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现实逻辑来源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再下沉”。当前,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存在一些现实偏差,例如小区党组织组织力有待提升、制度供给体系有待完善、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面对产生的现实偏差,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的实践进路主要包括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强化制度体系供给、以组织嵌入为核心激发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8.
贾栋  林晨 《企业技术开发》2010,29(3):77-77,79
我国主体功能区是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具有跨行政区域等特殊性。网络治理模式是基于“善治”理论并以网络架构为治理形式的一种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有效治理模式。将网络治理模式应用到主体功能区的管理之中,构建网络治理模型共同治理主体功能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19.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其传统行政区治理导致了边界屏障效应,造成政府与市场“两极失灵”,影响了治理效果和区域发展。本文以武陵山片区“锰三角”为例,分析跨行政区政府与市场行为偏离社会公共性、跨域服务供求“双不足”、治理效果偏离最优状态等“两极失灵”困境;提出跨域治理是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这可以促进跨域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摊、降低跨域“碎片化”带来的高成本、化解跨域资源配置难题;并构建跨域治理的多中心整体联动治理机制模型,以落实跨域治理。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同时更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不断提高环保治理要求、扩展治理内涵,环保项目内容逐步从"单领域治理"向"区域大生态保护"治理转变,"十四五"期间环保企业应以环保政策为导向,结合当前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