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意图实现和平发展的中国,多边外交在其对外战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之中,多边外交实践逐渐展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对多边外交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讲是呈上升趋势的。多边外交逐渐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九一一事件以及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引发了欧美学者对公共外交缺位及其复位后能否奏效的深层动因的考察,并由此带动了学术界对全球化时代新公共外交的研究热潮。与传统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的"新"主要体现在:强调行为主体多元化,并且更多聚焦非政府行为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和职能;关注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活跃所引发的海量信息生成及其为公共外交专业工作人员带来的严峻挑战;强调公共外交与国内公共事务相一致原则,淡化传统公共外交信息传递"内外有别"的传统套路;关注对公共外交实施效果的考察,其中,公共外交的目标能否与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相一致,公共外交的主管部门在官僚机构中的角色定位成为关乎公共外交成败的核心要素。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必在全球新公共外交的宏观语境下进行,为此,作者挖掘新公共外交的内涵,透视其发展态势,以期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应大力加强与研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敏 《特区经济》2008,(2):228-230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上一项传统的法律制度,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正在制定外交保护方面的条款草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也正实践着“走出去”的战略,研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对中国国际法学界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外交保护法律制度与当代国际法领域的其他理论问题也相互促进,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117-126,159,160
中国特色议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对外交往,还包括省级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不仅包括人大系统联合有关方面开展的针对外国议会的交往,还包括针对国际组织的活动,甚至包括针对某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交往等外事活动。研究当代中国特色议会外交,要认识它与政府外交的高度统一性、立法机关在其中的主体性以及议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弹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议会外交要处理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议会外交与政协外交以及全国人大外事与地方人大外事等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议会外交正在成为贯彻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平台,也日益成为中国管理国际危机和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在多边经济合作开始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安全状况依然复杂,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安全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地缘安全中的最大不稳定因素,领土争端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大隐患,此外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中国周边地区还不存在制度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但以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多边全合作框架已经出现。中国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从地缘层面看,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单边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多边主义外交是中国开展多边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多边主义外交的内容在趋向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充分利用外交资源大力推动经济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末至2006年初,中国国家领导人展开了频繁的重大外交行动。这些外交行动除了有传统的政治安全意义外,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拓展在能源、资源、科技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成为各项外交行动共同的重心。中国外交战略从“务虚”走向“务实”,充分利用外交资源,大力推动经济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的政治实质是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公共外交不只属于文化和传播学范畴,更属于国际政治学范畴。公共外交是国家运用特殊权力手段,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外交行为。作者分析了公共外交运用权力的方式,指出公共外交发挥其社会接触功能、适应相互依赖的新安全环境、丰富国家开展传统安全竞争的手段、巩固重要安全关系、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维护国内政治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功能,阐释了公共外交在国家海外利益扩展和保护、应对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和文化摩擦、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从公共外交的政治基理出发,中国外交应当从多个方面推动外交的整体转型,其中包括对外国社会的有效接触、外交工作的价值观支撑、外交政策的政治传播分析和话语权掌控、外交博弈中的对内社会动员等,加快提升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等重大问题上的公共外交水平。  相似文献   

12.
伴随近年来海外投资大国地位的确立,中国海外投资的政治影响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关注的新议题。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对中国外交产生了何种冲击至今仍缺乏系统性的经验证据。作者利用2005—2019年的全球样本实证研究了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外交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伴随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增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外交分歧显著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其中,中央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远大于地方国有企业;而且相较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对于外交关系的冲击尤为显著。一方面,国际经济权力对比的变化是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引致发达国家调整对华外交政策的重要经济根源,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赶超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经济权力转移使原有的自由市场秩序开始让位于国家间的政治博弈;另一方面,政治体制差异以及中国国际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同样助推了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外交效应的产生。研究结论为全面评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外交影响以及反思传统经济相互依赖与国家间冲突理论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泽端  张佳熠 《魅力中国》2014,(17):277-277
学者金子将史将公共外交定义为提升本国形象,加深外国对本国理解,以国民为对象而非政府的对外外交活动,包括政策发布,文化交流等。而在这其中大众传媒是重要部分。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所形成的新时代“微博外交”正是当代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的研究,试图管窥国外对华公共外交,并希望对于中国在“推特”。阵地上对西方进行微博外交这一可能提出分析和建议。研究背景:如今微博用户已突破3.68亿,如此庞大人群,广大受众.如何善用其中并提升自身国家形象,是新时代公共外交发展的新课题。正因如此一大批外国政府微博在国内突起,已将我国作为世界公共外交战场。如“美国驻华大使馆”.“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等。他们利用不足140字的简短文字,并配上图片,赢得众多粉丝,树立了自己的国家形象。其中日本驻华使馆的官方微博值得关注,其在具有东方国家特质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公共外交的手法,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国家形象。这也符合日本政府在《チャレンジ2001-21世紀に向けた日本タト交の課題》所悦'T信頼される日本jとしての目標の追求".即被信赖的日本这一理念。而“漫画首相”麻生太郎美子现代公共タト交的演讲中更是提出:"タト務省に、それをもっと推し進める手助けを、どうかさせてください。一緒に夢を売り、ニッポン印を磨いていきましょう"ぺ即协助外磅省。推销日本梦。打造日本形象。该微博在公共外交中的不断前进,对于新时代我国公共外交的建设,特别是其中对于微博外交的借鉴,以及我国传播“中国梦”这一理念。提升国家形象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此外,作为东方文明的一部分,其外交公关手段具有鲜明东方特色,如为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国家利益全球化过程的展开,宗教问题对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宗教领域的公共外交因此也日益成为中国传递自身宗教真实信息,促进与国外民众沟通和对话,塑造国家宗教形象,增进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宗教公共外交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诸如"世界佛教论坛"、"国际道教论坛"、"中国基督教圣经事工展"、伊斯兰文化展演等各种宗教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制度性交流平台,这些都对在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宗教政策和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的宗教公共外交起步较晚、底子较薄,而宗教无论作为中国社会还是对外关系的资源都有待充分开发。要实现从宗教资源大国到宗教文化强国的转变,中国还面临漫长的道路。作者指出,目前教(会)、学、政三界构成了中国宗教公共外交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宗教界躬行践履、学术界建言献策、政界统筹协调的基本分工格局,而三界的资源整合、通力协作和良性互动将有力推进中国宗教公共外交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姚俊娟 《理论观察》2013,(11):23-24
塑造并提升国家的良好形象,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长期目标和最主要的动因.尤其是在今天,在美国的舆论环境中,“中国威胁论”及其变种“中国风险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分裂论”等等,各种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在美国还占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更要成为政府对美公共外交的根本动因之一.而且国家形象也正如约瑟夫·奈所提的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所以,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很多学者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6日,“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3:中国外交新动向”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国际问题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中国17家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机构发起。本届论坛以“中国外交新动向”为主题,旨在探讨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持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的外交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中国将“和谐”从内政延伸到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阶段存在把公共外交向文化外交方向牵引的趋势,公共外交实践中同样更加偏重文化领域,以至于无法明确区别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等其他非传统形式的外交。公共外交最早发轫于美国,对美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是准确认知公共外交的基础。作者以美国官方资料为文本分析对象,以具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检验公共外交理念,试图找出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研究发现,公共外交之所以确立并演变为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它与其他外交形式不同,有着明显、直接的安全利益导向;以各种手段影响外国公众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外部威胁,是美国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作者由此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不应偏离安全利益导向,应把重心放在化解中国崛起的困境上。  相似文献   

20.
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定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近五年来,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作者选取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在国际场合的重要讲话与演讲等作为基本文献,对照2018年确立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十个坚持”的核心要义,研究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将长期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与此同时,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主要包括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丰富完善、提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近五年来,除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外,主要有四方面因素推动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理论内涵的丰富创新: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的变化对习近平关于时代内涵新判断的影响,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发展对外交思想的塑造,三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促进,四是大国外交理论话语权较量对外交理论的梳理和完善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