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哈罗德·因尼斯和W.A.麦肯托斯创立的大宗产品理论最为代表.本文以我国2001年的各省区能源资源数据为例,研究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自然资源富集省区呈现出依赖论所描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于楠楠 《新经济》2014,(20):41-41
过去半个多世纪是个创造经济奇迹的时代,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托于比较优势的发挥。要使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而言,就要继续立足于比较优势,逐渐形成我们的竞争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1990-2004年我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IRCA)进行测算,并利用测算结果对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十五年间,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从比较优势已经转变为比较劣势,显示出我国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资源匮乏的局面;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逐渐显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已经开始呈现弱化的趋势。第二,简单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长期经济增长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利益损失,也就是说,劳动力要素的福利会使经济增长出现恶化的趋势。我国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协调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建立国民创新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并且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实现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能否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造就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分工锁定中跨越出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培育中间部门,促进资本和技术要素集聚,塑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技术要素是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及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与其他要素的协同作用等,是我国在技术研究热潮中需要冷静、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三大产业技术选择和劳动力产业间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用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估计,分析认为:产业结构错位指数背离锁定值1的发展趋势,与对人均产出貌似合理的推动作用扭曲了技术选择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我国现阶段实现产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在扭转劳动力产业布局和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上.  相似文献   

6.
耿伟 《现代财经》2007,27(12):41-46
通过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模型,可揭示后进国家政策介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采用独立随机增量过程马尔可夫链方法,可对中国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进行经验验证和预测。结果显示,弱比较劣势产业是目标产业。该些产业的优势状态保持不变或上移的概率高达80%以上,表明它们具有较大的潜在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也处于持续不断的形成与演进当中.文章以中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中介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内部所形成的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格局,对城市群整体、中心城市、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机制来看,城市群产业分工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提升,更体现在结构的优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部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并行推进,助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三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90~2011年间的宏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既有增加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有二重性作用,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与产业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据此从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延长中国劳动力红利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挥我国产业静态比较优势与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春红 《现代财经》2005,25(11):54-57
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发挥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充分发挥静态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以实现我国产业技术跨越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地区经济增长而言,丰裕的自然资源既存在比较优势的促进作用,又存在比较优势弱势化的约束作用。因而自然资源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要看到其促进作用,更要关注其约束作用。中部地区既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更要消除其约束作用,促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然后从探讨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缺陷出发,通过阐明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演变的一般规律,分析后发国家依靠塑造动态比较优势赶超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并就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遵循着从"劳动投入驱动"向"资本投入驱动"再向"技术知识驱动"转变的规律,超大规模的国家不可能跨越其中任何阶段。在数量型经济增长阶段,如果大国以总体要素的比较优势介入国际分工,比较优势战略会呈现有限适宜性。而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的阶段,无论是该理论的内部逻辑一致性还是该理论与现实经验的一致性,都显示出欠适宜性,并且大国经济特征强化了这种欠适宜性。在推进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根据大国经济特征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3.
刘源 《经济问题》1991,(8):53-57,34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已有经济基础差异很大,因而,经济发展的条件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40多年的建设,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总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是如何变动的呢?这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采用“七五”计划中把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划分方法。 一、经济总规模的动态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我国232个地级市1999-2006年的数据,探究我国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试图考察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Williamson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该假说成立,即城市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进一步集中将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实际人均GDP水平28283元为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知识产权优势”新概念?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提出并论证中国除了要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和一般竞争优势之外,还必须重点地突出培育和发挥第三种经济优势——“知识产权优势”或“知识产权型竞争优势”(属于海派经济学提出的原创性新概念)。  相似文献   

16.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许多学者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梯级产业转移的构想。但我国目前区域优势产业的现状表明,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并不具有人们想象中的比较优势。在我国,根据资源禀赋判定的地区优势与市场竞争形成的地区优势之间出现了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决定地区比较优势的因素除了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外,地区制度环境的差别对地区比较优势有决定性影响;同时,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要素的丰缺程度对国内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影响度大为下降。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要取得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关键不是如何发挥其要素丰裕之所长,而是尽快弥补其制度环境之所短。  相似文献   

18.
由马歇尔外部经济概念扩展而来的动态外部性,能够整合经济增长的时间、空间维度和产业集群路径,是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合适工具。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动态外部性在一定空间范围作用过程的结果。产业集群型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家争胜竞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和力量。政府在实施产业集群公共政策时,必须尊重产业集群过程的自发力量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偏离-份额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了1996—2010年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其所属八地市的三次产业对沈阳经济区GDP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沈阳和鞍山的经济增长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差异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最后,针对弱化全区产业集聚程度、促进全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何处 1.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裕,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资本都相对稀缺。以纺织品出口为例,在目前纺织品出口前十名国家中,我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仅0.62美元,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但即使到本世纪的上半叶,我国仍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仍将在较低水平。从这方面看,在今后的数十年内,我国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客观分析我国的出口结构。最近20年以来,中国出口结构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下的“逆”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结构向非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