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血液,为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应通过共富金融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厦门市金融服务基础良好,在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求、关注小微企业成长、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双碳目标实现上成绩颇丰,打造了“共富金融”的厦门模式。但鉴于产业结构不优、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房价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等问题,推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下阶段,厦门市“共富金融”应在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和“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战略方面继续发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构建中国省际金融科技指数与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利用中国2013—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系统GMM模型,就金融科技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机制、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科技与共同富裕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科技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效应中起调节作用。同时金融科技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金融科技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另外,金融科技对共同富裕存在非线性边际效应递减,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调节该非线性边际效应。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应通过促进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从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角度揭示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论关系,文章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金融功能属性发挥以及金融本源思想指引实现金融的正向分配效应,从而支持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根据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经验事实与浙江各地区的具体创新实践,启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推进共同富裕要通过有效举措“藏富于民”才能熨平城乡差距与收入差距。按照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依赖,明确了坚持“党管金融”主基调是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基本行为准则,启示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中同样适用,并将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素,而科技金融政策是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积极探索。以科技金融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4—2019年全国281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提升城市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科技金融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干预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提升城市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影响随着城市行政级别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规律。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包括推进科技金融政策有序扩散、强化试点政策的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并扩展作用路径、设计科技金融政策梯度发展战略、促进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重点讨论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复杂作用关系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成果共享提供支撑,具有共同富裕效应;并且数字金融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长期性与时间累积性,呈现出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2)数字金融更多惠及传统金融发展不足的地区,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的覆盖缺口,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3)数字金融缓解了区域金融中心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其共同富裕效应在传统金融分布不均的地区更加显著。(4)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相辅相成,两者共同发力相互强化金融体系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结论启示,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超越性”强于“依赖性”,二者良性互动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2022年12月17日,“服务共同富裕的金融创新”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兴业银行承办,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为支持单位,《发展研究》杂志社协办。福建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金融监管单位和金融机构有关领导及高校专家学者等参加研讨交流。与会专家探讨金融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扩中提低、保障民生、防控风险等方面的政策路径,以及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地方实践探索等,致力于构建新时代“共富金融”理论体系,推进福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金林  董小凡  李健 《财经研究》2022,(7):4-17+12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推进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CHFS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进共同富裕,其中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路径;第二,在偿债能力低、金融市场参与度低以及农村地区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第三,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数字工具以及提高个体金融素养能够减轻“马太效应”,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从而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厘清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与路径,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根据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阻碍流动人口创业,这种抑制作用是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加了流动人口的“非创业”就业收入,缩小了流动人口“创业”与“非创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检验发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从而强化其对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阻碍作用。这表明,以普惠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创业的支持作用、扩大流动人口“非创业”增收渠道,还要促进城市内部融合以降低文化排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我国农民家庭的共同富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共同富裕的机制、效应与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民共同富裕水平,且该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农民金融素养及传统金融支农水平在其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共同富裕的支持作用更明显。因此,应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加速农村数字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鼓励数字普惠金融与“三农”融合发展,为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10.
科技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京津冀13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耦合协调路径模型,测算京津冀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探明京津冀科技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逐步优化态势,天津2015—2016年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后又出现回落现象,考察期内实现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的仅有6市,内部呈现显著分异特征,协同水平有待提升;路径研究显示,京津冀科技金融投入通过效益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路径显著促进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对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2—2021年31个省份相关数据,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分别构建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强度和共同富裕水平量化评价体系,并通过ArcGIS刻画两者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对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破除区域协调发展壁垒、实现整体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省域共同富裕政策强度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2)随时间推移,省域间共同富裕政策强度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富裕水平“高—高”集聚地区不断扩大,“低—低”集聚地区不断缩减。(3)当地共同富裕政策通过府际政策学习和涓滴效应产生空间溢出影响区域共同富裕水平。(4)地理区位、制度阶段、经济效率和资源错配4种因素对共同富裕政策的空间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对构建区域政策协调发展机制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按照“理论构建—实证分析—路径探究”的研究脉络,探究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生态城市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吸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激活城市内在发展动力,也可以与共同富裕实现有机衔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湖州市整体上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可继续释放的潜力,但是仍面临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内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从多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与共同富裕有效衔接的路径,以期为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3.
郑素兰  范芹 《经济师》2022,(7):11-13
现阶段,中国进入共同富裕恰好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吻合,意味着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力量。数字经济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助力全面富裕;数字经济能够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全民富裕;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均衡式发展,助力共建共富。但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又对共同富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效果有差异、数字经济对就业存在一定冲击、“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些风险和挑战同样值得重视和深思。因此,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就业帮扶、努力消除“数字鸿沟”等途径迈向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张洋  穆博  丁鑫  穆争社 《经济学家》2023,(12):77-85
普惠金融面临着“惠”与“普”难以实现互动发展的困境,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普惠金融本质,探究“惠”推动“普”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厘清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以“惠”为根本推动“普”,“普”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作用促进“惠”,实现互动发展;“薄利多销”为其盈利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普惠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为依托数字平台网络效应、数据信息非竞争性以及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分别降低获客成本、风控成本和交易成本。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仍存在服务边界。最后,提出搭建“三角平台”运行载体,做实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设施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反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区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共同富裕区域发展的空间新形态,是决定共同富裕实现的最基本问题。从区域发展的区域属性扩展,形成空间形态的空间尺度、空间结构和空间差异三大基本问题。并以此构建共同富裕空间形态新的要素创新,从空间尺度的新维度、空间结构的新样态、空间差异的新视角,分别探索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区域发展路径。进一步地,基于中国纵向区域支持政策和横向区域帮扶政策的实施对空间新形态予以回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当前中国区域政策的优化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设计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探讨基于我国国情下可持续设计参与“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路径,“2021绿色发展与生态设计泉州高端论坛”于2021年7月24日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论文立足于会议研讨内容,梳理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可持续设计在能源转型、经济转型和后疫情时代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总结并提出了面对改善、解决不同社会问题的可持续设计战略和实施路径,提出了可持续设计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方向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金融打破“资源诅咒”效应,提升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将“生态高地”转变为“经济高地”,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两山”转化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从分项指标来看,数字金融发展对“金山银山”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其对“绿水青山”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一体化程度更深、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和资源禀赋更好的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两山”转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两山”转化水平。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供给不断增加、需求稳中有进,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继续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充足普惠金融供给、促进普惠金融需求,助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逯晓翠 《经济师》2022,(11):120-12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对资源型经济省份的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双碳”目标下,如何用好用足绿色金融助推资源型省份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山西绿色金融实践已取得稳步发展。为了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对资源型经济省份的支持作用、全方位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文章系统阐述了山西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产品创新、信息披露、激励机制、组织构建等方面提出促进山西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奋力探索更具山西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