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古镇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重要角色,可以极大填补市场空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但是由于我省古镇旅游起步时间短,导致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古镇历史文化开发不充分;古镇开发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开发经营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等。诸类现象不仅仅是出现于贵州,在中国古镇旅游开发中,许多地方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这里笔者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来讨论当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古镇所保留的传统居住环境,特别是历史民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回归心理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本文总结了目前古镇文化旅游研究及开发概况,并以蓬安周子古镇为例,简要分析其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基于文化特色进行古镇文化旅游规划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楼庭兼 《当代旅游》2022,(14):36-3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成熟景区内开发兴建寺庙作为文化旅游场所的行为屡见不鲜。本文以位于浙江省5A景区南浔古镇的道观广惠宫为例,探讨此类景点兴起的原因,以及所造成的影响,以期为此类寺庙旅游场所的开发管理提出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区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交融互动。古镇旅游地产依靠古镇传统文化为载体,社区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融入社区文化有助于古镇旅游地产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古镇旅游地产展开文献综述,能够对古镇旅游地产的投资及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石显梅 《西部旅游》2022,(22):48-50
为充分发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旅游资源优势禀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争创“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与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和贵阳市花溪区高质量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形势下,青岩古镇旅游业又该何去何从?文章首先分析了青岩古镇旅游资源现状和开发现状,接着探究了青岩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文化体验角度提出了青岩古镇旅游开发策略,以期为青岩古镇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古镇座椅设施作为古镇整体环境布局的一部分,在服务游客、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连接旅游地与旅游者双方的桥梁、媒介及文化载体的作用,为古镇树立起特有的文化形象。但我国大多数古镇往往忽略了保留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仅仅停留在大众化、片面性的功能主义上。本文以成都市安仁古镇为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等方式,分析其旅游座椅设施建设的现状,并找出安仁古镇旅游座椅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结合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解构与元素提取,提出改善其旅游座椅设施设计的建议和意见,以此为我国古镇旅游座椅设施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建雪 《当代旅游》2022,(7):24-26+113
同质化成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通病,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本文提出黎里古镇的再生计划,利用古镇原始生态的产业基础和吴江第一女校的历史文脉,寻求突破口,打造黎里IP,为古镇再生注入现代生活文化元素,推动古镇旅游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8.
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倩  吴小根  汤澍 《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近20年来古镇旅游逐渐受到游客的欢迎,随着古镇旅游热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商业化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古镇旅游的开发使古镇受到"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的影响,而关于两者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尝试对"商业化"、"过度商业化"进行区分,指出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其本身是旅游开发必然产生的现象;通过探讨旅游"商业化"与古镇发展的关系进而说明"适度的商业化"将有助于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商业化适度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江南古镇是我国古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科学的指导,许多古镇旅游景区出现了开发误区。该文以江南古镇旅游的代表性景区木渎为例,通过对木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分析,探讨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有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珍贵旅游资源。峨眉山市罗目古镇又名青龙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但其不充分、不完善的开发现状并未使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发挥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市场发展的趋势出发,充分发挥地域旅游特色,在这一背景下,古镇凭借其独有的地域旅游特色优势,正在逐渐的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的古镇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人才管理以及旅游文化挖掘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影响了我国古镇旅游的科学发展。因此,本文主要聚焦我国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今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具有古老独特的建筑外观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逐渐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随着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令古镇发展越来越商业化。成都旅游古镇众多,但呈现出大同小异的形势,如风格千篇一律、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缺乏核心亮点等。本文以成都龙潭水乡为例,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议,最终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能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然而,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无法对旅游者进行有效吸引,各地区难以实现系统性、合理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就此类问题而言,本文以河津市历史文化资源为例,阐述了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并分析了河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战略,以期推动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本挖掘是指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抽取事先未知的、可理解的、最终可用的知识的过程,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组织信息以便将来参考。本文将这一方法用于对青岩古镇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研究。通过分析旅游者对青岩古镇的1072条描述性文本信息,频次和词频作为关键进行分类统计、离散度分析旅游者对青岩古镇的旅游感知。本文研究发现:所调查多数旅游者对青岩古镇评价为特色不够鲜明、突出,且青岩古镇特色美食以及旅游知名度不高等。本文将从饮食、建筑和历史文化等调查,运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关于游客对于青岩古镇旅游形象感知,提出在旅游合理开发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有建设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灵石静升古镇,是2003年11月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历史化名镇之一。也是山西省作为北方地区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盛名之下,一个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笔认为,静升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势在必行,就古镇物旅游资源本身的含金量而言。不仅具有可开发的远大前景,而且对推动县域旅游和服务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国家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旅游业逐渐复苏,古镇旅游再次被关注。文章主要对四川平乐古镇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首先简单阐述了平乐古镇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平乐古镇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特征,接着分析了平乐古镇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平乐古镇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历史文化浓厚,各具特点的古镇便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缩影。据统计,我国共有25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其中四川省有23处,且大多为木结构的古镇。然而,云南省香格里拉大火和贵州省侗寨大火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古镇消防安全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中举足轻重。以四川省成都市洛带古镇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历史文化古镇防火进行现状研究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展新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乐山苏稽古镇于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其悠久历史,吸引了很多游客。随着旅游市场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至以游客为中心,乐山苏稽古镇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塑造良好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游客的忠诚度。文章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设计了乐山苏稽古镇游客感知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SPSS数据分析,据此提出乐山苏稽古镇旅游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小桥流水人家"所描绘的水乡是人们对江南古镇的普遍印象,白墙青瓦青石板路,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一种记忆,更是一种生活。以江浙地区为代表的江南拥有丰富的古镇旅游资源,是我国最早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地区,相关的产业发展也一致走在全国前列。本文通过分析江南古镇发展成功的共性经验,从而思考海南古镇古街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助推海南古镇古街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推进和旅游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古镇旅游,这也成为拉动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矗立在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的水磨古镇以古色古香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吸引广大游客,成为一颗岷江古镇群的耀眼明珠。基于此,本课题以水磨古镇为调研对象,对它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挖掘当地复杂多元的地域文化,以期望展现水磨古镇藏、羌民族特色与蜀、粤文化交融的视觉形象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研究;其一阐述水磨古镇基本概况,分析水磨地域文化特色。其二分别从整体空间形象、平面空间形象和其它媒介呈现这三个方面对这座古镇视觉形象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