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捷  黄春元 《金融研究》2018,455(5):1-19
基于典型事实和理论分析,并利用2004-2015年中国地级市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债务水平未突破债务平衡点时,地方政府举债的正面作用(弥补财力不足、完善基础设施等)占优,将促进经济增长;一旦债务水平超过债务平衡点,地方债务将抑制经济增长。上述发现与利用跨国数据的既有文献所得结论一致。(2)有别于已有研究,我们还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债务平衡点较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膨胀在这些地区更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产业结构、房地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属于城市群等可以解释东部地区较高的债务耐受性。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深刻认识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和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洪源  陈丽  曹越 《金融研究》2020,478(4):70-90
本文从举债行为策略视角考察地方竞争对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的影响。 首先,从不同地区间举债行为策略互动的视角对地方竞争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绩效进行理论诠释,其次,在采用Global超效率DEA方法测度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的基础上,突破空间独立性假设,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地方竞争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绩效的效果及空间外溢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地方效用最大化目标导向下,无论是地方税收竞争还是公共投资竞争,都对债务增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和空间外溢效应,导致地方采取主动扩大债务规模的举债行为策略。与此同时,随着债务规模的持续增长,无论是地方税收竞争还是公共投资竞争,都将对债务绩效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负向影响和空间外溢效应,尤其是公共投资竞争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进一步地,如果考虑到可能存在预算软约束现象,地方竞争还将与预算软约束行为相结合,对债务绩效产生了“使用效率递减”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为通过债务合理使用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地方债全面“自发自还”改革为准自然实验,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政策冲击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开前门”和“堵后门”政策冲击都能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提升影响。第二,从规模效应来看,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开前门”政策冲击能增加民生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公共基础设施有效投资,有利于实现地区规模经济。第三,从结构效应来看,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堵后门”政策冲击能缓解债务挤出效应和降低土地财政依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投入效率。以上结论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地方债的“借、用、管、还”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地方举债融资机制在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减税降费政策和地方政府不断创新举债的背景下,探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方案对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以2006—2018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通过OLS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以及政府债务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门槛模型分析,发现:样本期间内,地方政府债务对提高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贡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从地方政府债务视角展开;在地方政府债务处于高速扩张阶段,应关注地区信用市场的潜在危机;小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不会显著影响金融生态环境,但适度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在跨过门槛后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且其可持续性的拐点尚未出现。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水平、适当放松政府举债约束的同时谨防隐性债务、强化政府债务高速扩张地区的信用市场建设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新型业态,极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对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困境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基于我国201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提升了债务融资规模,还抑制了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同时,数字金融不仅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还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间接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成本和风险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影响还受到地方政府能力的影响,在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和公共治理能力的调节下,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具有积极影响,这为缓解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困境,科学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政府举债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平衡政府收支和调节市场的手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伴随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出现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紧密相联,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通过举债融资,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地方举债管理机制不健全,地方债务规模呈无序扩大之势,有些地方超越了自身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财政经济的安全,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资本回报率对于理解我国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匹配2006-2015年地级市层面的新口径债务数据和资本回报率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公共债务扩张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地区异质性表现,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开展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地方公共债务扩张对我国宏观资本回报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存在;第二,地方公共债务的扩张通过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提高房地产业投资占比和挤出企业投资产生影响;第三,上述负面影响在非城市群、非大中城市和土地融资依赖度更高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以上结论为深化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未来应注重债务资金的绩效管理和使用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了地方政府举债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两者呈正向相关的作用机制;基于空间关联模型,采用2010-2015年全国30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的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工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举债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对国有土地的绝对垄断来经营城市,利用土地抵押融资来大规模举债,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促进工业经济增长;(2)地方政府举债对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了市政建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邻近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很难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颖 《武汉金融》2021,(4):83-88
2008年以来,为了维护经济稳定,我国地方政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政府性债务。本文以2008年以来中央层面制定的地方政府债务政策为分析样本,研究债务政策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债务政策主要围绕推动地方政府举债市场化、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过度金融化以及增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三方面。研究认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促进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平衡,将债务风险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相结合,建立事前、事中系统化管理来代替事后“补丁式”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布局的优化是实现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前提。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影响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口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工业用地出让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导致了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散化,即生产地理集中度下降。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地区间引资竞争是导致此种空间扭曲效应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由地方政府债务驱动的产业布局分散化会带来产能过剩加剧的后果。以上结果表明,应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遏制地区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磊 《中国外资》2011,(10):174-174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大量举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专家估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6万亿元。适度的举债可以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但过度的债务积累会使地方政府地方财政陷入清偿能力不足的危机,影响地方财政的健康运行,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确保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我国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地方加大举债规模,扩大有效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展历程与特点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2015年起,新《预算法》实施并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以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较快,这种快速扩张似的中国经济增长背负的债务负担越发沉重,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它会对我国整体金融稳定、经济安全构成现实的威胁。同时,过去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最大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贷款规模受抵押品价值影响,因此事实上强化了房地产市场、土地财政和银行业的连接。进入2014年后,房价开始下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已经不堪使用,还债压力加大。同时,今明两年是地方政府还债高峰期,也可能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这使得中国银行业遭受房地产市场下跌风险及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风险双重挤压。
  新的《预算法》修订,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利,而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则完成了与《新预算法》的对接,对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全方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思路,主要是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不匹配和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以时间换空间,最终消化存量地方政府债务。而对于银行业来说,则得以从地方政府债务中脱离出来。同时,资产结构的变动也将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大量举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专家估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6万亿元.适度的举债可以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但过度的债务积累会使地方政府地方财政陷入清偿能力不足的危机,影响地方财政的健康运行,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经历了从不举债、无序举债、规范举债的过程,随着地主政府债务的快速积累,其对财政金融稳定运行的影响日渐凸显。本文回顾了我国地方政府举债方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有序增长、稳性债务无序扩大的渠道和机理,梳理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变化对未来金融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了城市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但它所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应对,会对我国财政、金融、社会都带来不良后果。究其原因,有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相分离、地方政府的投机需求、追求政绩的需求、金融体制的影响以及银行的诱导融资行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离不开规范地方举债行为、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地方举债法制化、合理选择举债规模与偿债期限、开辟新的偿债方式等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具有重要地位,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房地产销售规模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房地产市场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第三,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更高的地区,该效应更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地方政府运用债务资金,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房价水平呈现正向相关的理论机制,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5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对两者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上涨显著地促进房价水平增长,而房价水平的上涨反过来又会促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一方面,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上升导致地价持续上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增加,更容易通过土地抵押举债,导致债务规模的升高;另一方面,伴随着住房需求的增加,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高了房价。这为中央政府相关房价调控政策、债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债务限额管理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与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2015年起中央政府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规模受限。本文利用2005—2018年的287个地级市层面的相关面板数据,在结合超效率DEA测算方法测算同一时期的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回归的方法检验债务限额管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多个维度来探究其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债务限额管理总体可以通过提升地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其中对东部地级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财政压力较大的地级市能更好地减轻偿债压力,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并推动经济增长,对财政压力较小的地级市则作用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举债权限、规模控制、风险预警三方面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认为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实践给我国的主要借鉴在于: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应下放举债权限,改变举债方式,严控地方政府举债规模,构建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与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