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反洗钱的含义以及洗钱危害 1、反洗钱含义 反洗钱,根据我国的《反洗钱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洗钱犯罪也逐渐渗透进我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打击洗钱犯罪也就成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大事.本文在分析洗钱犯罪对我国造成的危害的基础上,探讨了反洗钱的措施,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胡文卫 《北方经济》2007,(3):136-13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洗钱犯罪也逐渐渗透进我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打击洗钱犯罪也就成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大事。本文在分析洗钱犯罪对我国造成的危害的基础上,探讨了反洗钱的措施,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体制必将逐步开放,一些跨国犯罪集团利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法律尚不够健全的特点,乘机向我国渗透,与国内犯罪交叉融合,将中国作为他们洗钱的新据点,使中国洗钱犯罪呈上升趋势。洗钱犯罪因其具有的专业性、集团性、跨国性的特点,因此,在反洗钱过程中,不仅要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了阐释洗钱和洗钱罪的含义,揭示了洗钱行为特有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本质属性,在全面介绍我国洗钱犯罪现状的同时,深入剖析了当前金融领域在反洗钱认识上存在的种种误区及其危害,指出金融部门开展防范和打击反洗钱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对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具体对策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洗钱是一种借助银行渠道,有计划、有预谋的高智能犯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使洗钱活动更便捷,网络银行和电子商务使洗钱者“如虎添翼”,洗钱已成为国际社会十大犯罪之首。通过对银行反洗钱现状的分析,探讨对开展反洗钱工作认识,提出如何做好反洗钱工作的具体建议,希望对基层央行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关婷婷 《发展》2011,(7):106-108
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反洗钱工作实际和洗钱犯罪在中国的特点,介绍、归纳了三类欧美国家反洗钱监管模式的典型,深入分析了其各自的形成条件和建构基础,从五个方面比较了欧美国家与我国在反洗钱监管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及先进性。由此得出对我国反洗钱监管机制的启示,并对提高我国反洗钱监管有效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洗钱对经济危害极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洗钱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形式日趋隐蔽.今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我国注册会计师应抓住机遇,拓展反洗钱业务,努力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新业务一反洗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对经济危害极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洗钱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形式日趋隐蔽。今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我国注册会计师应抓住机遇,拓展反洗钱业务,努力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洗钱"一词最早源自美国,由英文"money laundering"直译而来,法律意义上的"洗钱"则来自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黑帮为发展自己的犯罪企业,谋取巨额经济利益,将非法所得的钱转为合法收入,简而言之"洗钱"就是把"黑钱"合法化.洗钱的本质在于掩饰、隐瞒其犯罪所得及其产生收益的性质和来源,使非法收益变为合法所得.如今,全世界每年"洗钱"量大概在1.5万亿至2.8万亿美元之间.追根溯源,洗钱罪应该是伴随着现代社会有组织犯罪日趋严重而出现的.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毒品犯罪、走私发展,特别是金融犯罪等有组织犯罪日趋严重.由于受各国和地区金融管理制度的限制,许多犯罪所产生的巨大非法收益无法随意转为合法收益,而洗钱作为某些犯罪的下游犯罪,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洗钱的犯罪集团孕育而生,而且热衷于把犯罪的目标投向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其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经济社会体制不健全等漏洞进行洗钱犯罪,这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甚至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巨大的危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金融安全成为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洗钱罪侵害的正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进而危害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金融电子化的背景下,本文从洗钱犯罪对我国国家金融安全的危害出发,以洗钱犯罪和金融安全问题的一些理论研究为基础,探讨反洗钱金融监管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和如何健全完善我国反洗钱金融监管制度,以期望为建立一个稳定的、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而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韩玉辉 《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2):151-153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洗钱问题,文章在回顾洗钱行为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商业银行在反洗钱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银行内部帐户与报告制度,外部法律与检察制度相配合的反洗钱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央行《反洗钱报告》显示,我国地下钱庄增势迅猛.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中,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晚,而且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以及执法机关的信息共享性差,所以,我国反洗钱工作的形势非常紧迫.为了维护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对洗钱活动的手法、特点和规律等进行认真研究,有效地打击地下钱庄,推进国家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上银行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之一。网上银行在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新的渠道。研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反洗钱问题,确保其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网上银行洗钱的特征,分析了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反洗钱预防政策的传导过程可以用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政策目标来描述,政策工具是激励措施,中间目标是合规程度、报告质量和洗钱规模,政策目标是制止上游犯罪,预防恐怖融资和维护金融稳定;也可以采用双层委托代理关系来描述,第一层级的委托人是国际组织,代理人是各国政府,第二层级的委托人是各国政府,代理人是各中介部门。通过双层委托代理模型的推导,可以得出:国际反洗钱预防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各国政府和中介部门的努力程度;反洗钱利益主体是否积极努力,与相关的激励机制密切相关。根据政策传导的衡量指标,结合国内外反洗钱预防政策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剖析出反洗钱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商业银行反洗钱管理有采纳"扁平化管理"的趋势,但是由于反洗钱工作与其他业务条线工作的差别,"扁平化管理"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想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反洗钱管理水平,关注的重点不是结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只有从制度上入手,改变反洗钱工作在银行工作中的边缘地位,才是反洗钱工作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讨论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鲜有文献研究洗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以2007-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50个国家(地区)为研究样本,运用知识资本模型和知识资本-洗钱模型,分析洗钱行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识资本模型解释了我国投资于低风险洗钱国家(地区)的原因;而知识资本-洗钱模型解释了我国投资于高风险洗钱国家(地区)的原因,KK1-MON和KK2-MON模型表明,洗钱因素对我国直接投资驱动的规模分别为590.66亿美元和849.18亿美元,占投资总量25.01%和29.64%;并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进。本文的结论即延伸和拓展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又为我国反洗钱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殷中强 《特区经济》2014,(11):125-127
可疑交易报告是反洗钱工作的核心措施。在当前银行业以网点报告为可疑交易报告的主模式下,网点数量的快速扩张、防卫性报告、过于依靠系统、重点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等直接影响了可疑交易报告的有效性。本文从反洗钱岗位人员职业经验不足、分布式的报告模式、异常交易分析排除机制不完善、对客户的异常行为关注不足、反洗钱部门权限不足、监管部门监督的弱化等方面对有效性不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的标准、优化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设计、改革异常交易分析报告模式,建立反洗钱岗位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和现场检查协调机制、探索实现可疑交易数据的区域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各国的刑事侦查和相关国际公约等国际性法律文件的内容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法与国际法对洗钱犯罪的认识也在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不断地整合变化。  相似文献   

19.
One of the main difficulties of analyzing th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of its money supply mechanism. The present paper trie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oney supply process from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oints of view. It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reform in the 1980s cause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the following ways, (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bank pav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ney crea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monetary base and a multiplier effect, (b) Consequently, the money supply and credit condition are controlled, at least partially, by economic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monetary base, required reserve ratio, and interest rates, (c) The old money supply system is far from being phased out yet.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the mixture of a central bank system and an administrative command driven centrally planned system that constitutes the money supply mechanis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reflect the central bank's ability to control th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economy. They also indicate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after a decade of economic reforms, the money supply mechanism in China is still, by and large, control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rough administrative orders rather than economic lever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