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代跨国并购浪潮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是跨越国界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对兼并与收购最权威的当属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文献的界定:“在跨国兼并中,原来分属两个不同国家的两家企业的资产与经营被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在跨国收购中,资产和经营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公司,前者成为  相似文献   

2.
解决企业兼并中的债务承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兼并形式在法律上的定位或为合并,或为收购,而合并与收购在法律上的最为重大的区别之一是,前者由于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因兼并而消灭,其债务依法律规定被合并者所概括承受,后者在大部分情况下由于被兼并企业保持了法人地位的同一与延续而自行承担原来的债务。因此必须透过纷繁复杂、名目众多的兼并形式给我们造成的困惑与障碍,分清哪些兼并形式构成了“合并”,哪些兼并形式没有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兼并与收购正在日益增加。但是,这些兼并与收购活动大多发生在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或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即所谓的“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但实际上,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引导和推行中小企业的合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小企业合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跨国并购的问题及对策———兼论“共担风险的产权重组”新方式□孟慧近年来,在国内企业中,兼并与收购作为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适度发展规模经济、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重要途径已被广泛应用。而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西方国家已经历了四次兼并浪潮,使这种企...  相似文献   

5.
沈东 《大陆桥视野》2011,(24):5-5,7
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吸收或购买另一个或几个企业,被兼并者不复存在、合并于兼并者、变成兼并企业的一部分或被改组为兼并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实施企业兼并策略有的是为了形成规模经济,有的是为了增加市场控制力,有的是为了降低自己运营成本,有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和技术等。在推进企业兼并实践中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有“面子”问题、被兼并企业的人员安排问题、企业兼并活动中存在“拉郎配”等。  相似文献   

6.
程想元 《经济师》1998,(6):14-16
管理层职工收购:国有小企业改革创新●程想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收购与兼并在1897年产生于美国,发展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收购与兼并浪潮,从“大鱼吃小鱼”的一般收购与兼并发展到了“小鱼可以吃大鱼”的杠杆收购,进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企业间的资产重组非常频繁,特别是1998年被称为证券市场资产重组年,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层出不穷。但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资产重组,往往不止是收购、兼并等活动。企业资产重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分拆。一、公司分拆的背景兼并收购固然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但兼并收购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公司分拆就是作为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进行反思的结果。兼并收购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是出于分散经营风险,追求规模经济的考虑,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要得到风险分散和规模经济的好处,一个根…  相似文献   

8.
明君 《资本市场》1999,(1):34-36
<正> 不知谁说过,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没有一家不是通过兼并收购这一“资本魔方”来达到其扩大规模目的的。但这一资本运营方式中一大掣肘在于资金,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各种收购与反收购大战中,很大程度上,资金实力成了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而不论成败与否,巨额现金的付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状况,甚至会使企业从此进入十分窘迫的境地,元气大伤。  相似文献   

9.
企业购并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中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王忆华企业购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兼并、股权收购缘何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过去,中国人一向把兼并收购看作是资本主义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与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是无缘的。改革开放抨击了这种传统观念。社会主义企业也会发...  相似文献   

10.
季红 《经济导刊》2006,(9):25-3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国有、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深合作与重组,而其中重要的途径是打破地域、打破所有制、打破对资本属性的认识去收购兼并企业或项目,今后不同体制的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还会以更快的速度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11.
国际并购企业的形象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命题的提出兼并收购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活跃的国际间企业产权变动、交易方式。兼并指的是任何一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它与收购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单位,但兼并是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到收购方公司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企业兼并与收购是指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行为,其结果是一家企业获得另一家企业的产权,使另一家企业失去法人资格与优势企业合并,或改变其产权结构,成为优势企业的控股子企业(保留法人资格)。国外在研究兼并与收购时,通常将二者合在一起,简称“并购”。企业间的并购使产业资本由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由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国家的产业结构走向合理化调整轨道。当前,克矿集团已经进入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并购投资的行列,企业投资重点从上新项目到自身改扩建再到“跑马圈地”、“四跨经营”,实现跨世纪的三大步。笔者试…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发展通常有两种战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以提高经营效果的内部成长战略和对外企业收购与兼并进行资产重组的外部扩张战略。9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的收购与兼并的发生频率与成交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美国在90年代以来金额超过700亿美元的收购与兼并案例已有20多起。1997年以来,我国企业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也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通过购并、重组,企业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盘活了企业存量资产,这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企业在购并、重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有关商誉的评估问题尤其突出。本文就商誉特征、商誉评估方法及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在实际过程中,兼并和收购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国际上通常把这两个词合起来,简称“M&A”。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1994,(7)
企业收购与兼并将成热点国务院证券委官员称,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趋势。据了解,正在我国兴起的产权交易市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直接的有形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的企业兼并,二是通过证券市场的股票买卖进行的企业控股、兼并。企业...  相似文献   

16.
兼并与收购(简称为“并购”)是实现企业资本扩张的两种资本运作行为,是企业资本运作的核心。狭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的法人资格丧失,并获得其控制权的经济行为。狭义的兼并相当于《公司法》和会计学中的吸收合并。广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它企业的产权,并企图获得其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7.
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与日本、韩国以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不同,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转口贸易的国际化道路,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挑战传统的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所带来新的机遇的正确把握。中国目前以转口加工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化模式必须升级。单纯的转口加工贸易是“无根的花”,它所造成的“飞地经济”格局,会形成本国经济与外资经济之间严重的二元发展态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企业真正起飞和获得国际化的机会,使中国自身企业被边缘化。国际化战略升级的方向,一是要发展以跨国公司外包为主的加工贸易,二是要大力鼓励以收购兼并国外资源为主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并购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科技企业是世界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的主角.世界高科技企业围绕知识资源的获取、积累和运用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中国高科技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仅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要求,高科技企业只有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被收购等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能迎接经济全球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敌意收购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对解决公司经营者缺乏监督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敌意收购所带来的收购和反收购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损害,两者比较,得不偿失。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产权改革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兼并在规模和形式上都将会有大的突破,因此,如何通过并购谋求一种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果是我们应尽早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美国企业并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WTO背景下,外资将更多地关注和参与中国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组,本分析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法律地位问题,被兼并和收购企业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兼并和收购协议的中方主体问题,兼并和收购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