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率互换交易探讨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率互换交易作为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3大创新金融业务之一货币互换业务发展而来,虽然其产生历史不长,但由于具有提高资金成本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使资产负债的利率结构一致、降低或规避资金运营中可能出现的的种种风险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的青睐。银行也开始关注甚至参与到这一业务当中。  相似文献   

2.
李绍玲 《特区经济》2007,219(4):73-75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化利率逐渐形成,利率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从业者的关注。在我国开展利率互换交易的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引入的利率互换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展开了新的一页。由于仍存在阻碍利率互换交易发展的定价、风险、制度及供需问题,所以需要从加快利率市场化;加快相关制度建设;加快市场培育,增加参与主体;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等方面来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3.
滕怡 《中国经贸》2008,(22):89-90
本文阐述了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首先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衍生产品类型;进一步说明了国内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做了研究。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构成是以利率衍生品为主要构架,个人金融衍生产品正在大力发展。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逐步由规避风险向增值业务发展。再者,强调利率互换是工商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以利率衍生品作为切入点介绍工商行金融衍生品的实际运作。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工商行对利率衍生品的避陷措施。  相似文献   

4.
金融     
《西部论丛》2006,(3):7-7
银监会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和安全评估;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央行上海总部将率先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王华庆:在沪中资银行要成为金融创新的引领者;央行: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更多产品工具  相似文献   

5.
马冬 《中国经贸》2012,(4):71-72
随着我国利用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债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外债风险已显的颇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企业在涉外融资活动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揭示了企业对所属外债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金融创新模式下的金融衍生品是企业用于外债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首先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衍生产品类型,进一步说明了国内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做了研究.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构成是以利率衍生品为主要构架,个人金融衍生产品正在大力发展.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逐步由规避风险向增值业务发展.再者,强调利率互换是工商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以利率衍生品作为切入点介绍工商行金融衍生品的实际运作.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工商行对利率衍生品的避陷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率互换成立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在双方互换收益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互换的结构,得出利率互换方案并不唯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游扬 《特区经济》2012,(7):115-117
金融自由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利率风险,识别和衡量利率风险并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方法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处的风险状态,并给出利率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9.
政府主权外债可有效缓解地方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不断增长的外债规模和较长的债务期限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汇率和利率波动较大的国际环境下,地方政府如何规避主权外债的利率和汇率风险现实而又紧迫.本文仅就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政府主权外债风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杨力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进入了风险管理时代。尽管银行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或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企业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收兑风险和外汇风险等,但银行强调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在当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文章通过回顾利率市场化进程,重点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带来的主要风险,并探究风险管理方法,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促进银行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内合选择权风险等类型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表内管理方法和表外管理方法以及资产征券化技术对不同的利率风险进行规避。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内径机制的建设,还需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法律环境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周博 《环球财经》2013,(8):39-42
各类衍生品工具历来是广大投资者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而在利率衍生品市场中,国债期货占据重要地位。国债期货主要交易所分析利率期货范围宽泛,除以中长期国债为标的的期货外,还有以短期利率为标的的期货,如欧洲美元期货,3个月的Euribor期货等;同时,也出现了以利率互换为标的的合约,如: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的2年期和10年期的利率互换合约:长期利率为标的的期货,如5年mini欧洲美元期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率互换成立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在双方互换收益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互换的结构,得出利率互换方案并不唯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银行间市场推出利率互换后的市场现状,分析利率互换在中国开展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推动该业务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章旌 《沪港经济》2006,(4):30-31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24日开始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从而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正式登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而言,利率互换只是起步.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及信用风险互换、收益互换、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交易也将陆续展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以及入世带来的竞争力提升,中国金融自由化正逐步增强,出现了金融市场自由化、汇率浮动自由化、利率自由化等趋势.我国企业在进行贸易活动中的外汇流入流出带动投资者在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寻找方法与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因此,为了更好地、有效地使用市场上诸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远期外汇协议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工具,我国企业应该了解这些工具的各自特点和功能,同时应该避免由这些上具的特点所引发的除汇率风险之外的其他交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民营视界》2005,(8):39-39
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概率或机会。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组织,在执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根据风险理论,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具有不可规避性,非系统风险则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和规避。当然,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措施和途径很多,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规避风险的措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同时存在许多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本身,非常有利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拟从中介机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予以分析和探讨,以就教于业内同仁。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Diebold&Yilmaz(2009,2012)构造的外溢指数(Spillover Index)以及DCC-GARCH模型,研究了2014年至2019年间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与离岸市场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利率互换(NDIRS)间的报酬和波动溢出效应、动态条件相关关系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对该联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在岸利率互换市场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随着美联储2019年7月31日再次进入降息周期,其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在岸和离岸利率互换市场的波动溢出明显增强,对两市联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中美利差的变动实现。在全球"超级宽松"潮下,我国应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将中美利差控制在合理区间,严格监测债券市场和利率市场的流动性波动,避免海外货币政策变动和金融市场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魏涛 《广西经贸》2000,(11):44-4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西欧相继出现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并形成了金融衍生市场。在进入九十年代后,金融衍生市场规模、交易总量在不断扩大,交易品种从传统的股票期货、指数期货、股票期权等少数品种发展到利率互换、弹性期权、投资衍生基金等十多个品种。金融衍生市场的内涵在不断扩大,金融衍生市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相互竞争、相互促进。衍生交易工具不断创新,衍生交易电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是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市场的迅速发展,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世界潮流,它为金融机构及各类经济实体提供了以较低成本管理金融风险是一个有效的操作工具。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转换和规避传统金融风险的过程当中,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新的风险,给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