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洪利 《河北金融》2016,(10):16-18
在世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脱媒"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新的资本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同样地,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金融脱媒趋势也日渐深化,作为传统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在金融脱媒形势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金融》2005,(12)
专家视点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展望5(1)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调整巴曙松王文强11(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重要任务是稳定投资李扬(32)利率政策调整的经济背景及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陈淮/郑翔3(3)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步伐戴国强(7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三个新特点: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防范问题日渐突出,并由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契机已经到来。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选择适当的产品切入金融衍生市场,并注重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仍将是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国要紧抓这一战略机遇,对内加快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取得新突破、实现大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三个新特点: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日趋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防范问题日渐突出,并由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契机已经到来。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国内商业银行应当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选择适当的产品切入金融衍生市场,并注重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又一轮资本大规模流入。本文简要回顾了IMF对资本管制态度的转变历程,介绍了IMF最近提出的关于管理资本流入的政策框架的背景、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点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我国管理跨境资金流入的几点启示:综合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资金流入;合理运用资本管制措施,兼顾资本流入收益、风险与管制成本;加快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结构性改革,增强对跨境资金的吸收能力。加强本外币监管政策协调;加强对资金流出国的政策约束,实现跨境资金有序流动;加强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7.
杨棉之 《会计研究》2007,(11):44-49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理解多元化公司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介绍了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进展,分别围绕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测度方法以及内部资本市场与多元化公司价值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对国外已有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并阐述了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在面对不断加剧的同业竞争形势的同时,还面临着“脱媒化”趋势加剧的压力。面对内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为提升竞争力,适应生存发展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快战略转型步伐,不断进行综合化经营探索,加快海外扩张,夯实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加大资本化运作力度,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演绎出中国银行业如下几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我国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在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厚的市场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引导我国企业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明确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顺应时代潮流有方向的发展和完善自身,进而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理想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一、华北西北国际金融学会的成立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1984年2月成立的华北西北国际金融学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从国际上看,随着现代商品生产、科技、贸易、投资、信用关系的巨大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受其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无论在范围、种类、工具、方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资本市场推动国企改革马玉兰“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是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既能推动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加快资本市场发育,是推动国企...  相似文献   

12.
魏佳  刘玄 《新金融》2020,(5):22-27
德意志银行是"大而不倒"银行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近期陷入的经营危机反映了国际金融监管趋严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转型挑战。本报告基于对德意志银行危机成因的剖析,阐述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欧洲银行业面临的金融监管成本高企、政策性歧视等外部困难,探讨商业银行在调整战略定位、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内部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难题。随着我国对混业经营限制的逐步放开,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加快,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对德意志银行危机成因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借鉴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在国际化进程中引导银行资金有序健康地进入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源自价格和市场的资金缺口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自由定价和流通机制,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坚持既定的渐进和次序原则下,加快市场化的内在机制建设与配套改革,有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开放。  相似文献   

14.
海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次资本市场就是资本市场具有多层级性,以适应融资的差异性和投资的多元化。比较海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特别是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我国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比较,从而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启示和借鉴,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以及健康、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的不断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大量短期资本的流人和流出就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本文从阐述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冲击金融安全的途径和传递方式入手,提出了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对策:执行WTO协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部门的改革及资本市场工具的发展;加强金融安全法制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水平;严格控制外资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规模.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研究》1991,(8):48-48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德国的统一、发展中国家经济财政状况恶化及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际上资金需求不断增加。1991年的海湾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和科威特等国的经济复兴,也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大量资金,这无疑对市场的供给形成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同时,最近亚洲地区的资本流向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祁斌 《中国金融》2012,(3):16-17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要有全局思维和顶层设计,应该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步伐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形势分析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历史上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和培育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资本市场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分析结合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基本国情,认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深化改革着力点应该在第三支柱上。针对如何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和培育机构投资者,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金融监管形势趋严趋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面临的监管压力加大。银行永续债是当下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最优选择,在未来也终将成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永续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行其道的最近10年,其主体以银行为主,而我国引进永续债之初其发行主体则主要是企业,银行永续债才刚刚起步。本文介绍银行永续债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我国银行永续债发展现状及障碍,梳理和阐释银行永续债的国外发展经验对我国发展银行永续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外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现阶段国外各国典型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外风险资本市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构成的启示,以此明确我国风险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