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捷 《中国金融》2007,(11):25-27
经过三年多的开发建设,银监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于2007年初正式投入运行。这一系统的运用,是银监会落实新的监管理念,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重大举措,为银监会完善非现场监管手段,改进非现场监管技术,提升非现场监管水平提供了支持与保障。为进一步了解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中的具体情况,本刊记者对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兆星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
关于监管体制改革后合作金融监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银监会省级派出机构的挂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正式承担起专司金融监管(以下对“银行业监管”统一以“金融监管”代替)的任务。由于监管体制的变化,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对新时期监管工作提出了“约法三章”、“四个理念”、“四个目标”、“六个转变”和“六条良好监管标准”的要求。如何适应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信息中心承担着银监会系统信息化建设和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的职责。在银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信息中心完成了大量的系统建设,建立了覆盖银监会系统的网络基础设施,建立了以非现场监管系统、现场检查系统为核心的监管信息系统,为银行监管提供了现代化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4.
银监会成立后.提出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这一新的监管理念。这四个监管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管住了法人、搞好了内控,也就管住了风险。为了更好地实践新的监管理念.掌握基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分局近期组织了专门人员对工商银行池州分行有关授权授信、信用风险集中、内部审计效率情况等进行了现场检查。结合这次现场检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马捷  黄可 《西南金融》2006,(7):51-52
2005年底,笔者参加了银监会组织的“银行监管统计境外培训班”,对美国监管当局介绍的非现场监测系统和模型颇感兴趣。回来后,笔者根据美国监管专家提供的网址,对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介绍美国非现场监测系统和模型。研究我国银行业非现场计量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银监会“1104”工程的推进,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和机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非现场监管在整个监管流程中的主导地位的核心作用将进一步突出。如何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监管的经验,完善和加强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工作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和归纳了主要国家和地区非现场银行监管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行业动态     
银监会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试行规程本刊讯为实现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持续监控和动态分析,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目标、范围、方式、频率和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基本规范了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规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监管信息为主线,建立了监管部门持续识别、监测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的操作规程。《规程》还明确了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职能。据介绍,非现场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持续性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两大职能手段之一的非现场监管在制度设计、体系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缺憾,非现场监管早期预警分析的导向支持作用难以发挥,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和质量。这不仅有忭于银监会提出的全新的监管思路和方法,也使非现场监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深入分析现行非现场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合理配置、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提出了以下非现场监管模式最优化选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9.
在银监会独立行使监管职能之前,为有效加强银行监管.人民银行总行和有关分行、中心支行先后开发了一些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如“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金融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对于提高监管效能起到了一定作用。银监会成立后,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并按照计划实施监管信息系统的综合开发。但由于设计开发周期长.目前部分监管信息的采集仍然主要停留在手工操作或是半手工操作.与现代化监管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笔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强 《西南金融》2006,(9):19-20
高管人员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管“法人”的重要环节,需要监管者用持续监管的理念,对高管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高管管理应抓好“四个结合”,突出动态考核、“软件”管理、现实表现、非现场监管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11.
香港银行业监管的主要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下旬,我参加了中国银监会与香港金管局在深圳、香港联合举办的第六期银行监管高级研讨班,银监会蒋定之副主席和近40位司、局长参加了培训学习,取得良好效果。此期研讨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注重授课教师与学员互动,加强交流和沟通,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国际上最新银行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电子银行业务监管”、“非现场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讨。通过考察对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高效的金融服  相似文献   

12.
银监会成立伊始,就明确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各分支行是统一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那么,银监会各派出机构如何理解“管法人”的监管理念,是监管当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高骏 《新疆金融》2007,(2):9-10
一、新疆银行业监管主要工作情况第一,银行监管工作得到加强。三年多来,新疆银监局系统各级监管机构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理念,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能力,努力建立风险监管长效机制。结合新疆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不良贷款“双降”,积极处置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深入开展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现场检查力度不断加大,三年来,先后开展了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非信贷资产、票据业务、内  相似文献   

14.
银监会组建伊始,刘明康主席就明确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以及“四个监管目标”和“六条良好监管标准”.一年多来.这些新的监管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例如.山东银监局积极探索监管方式创新.充分发挥以“121”人才为核心的监管人才群体合力.逐步形成了以省局与市分局一体化管理为载体.管检交叉、查处分离、跟踪问责、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新的监管理念要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现状 2004年,银监会发布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目标、范围、方式、频率和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规范,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现状2004年,银监会发布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目标、范围、方式、频率和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规范,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迈出关键一步。现阶段农信社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非现场监管是监管部门对信用社实施审慎性监管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制定实施,信用社非现场监管在新监管理念下的职能有了更充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信用社运营情况、监测识别风险  相似文献   

18.
邹虎 《金融研究》2008,(10):I0062-I0067
银行业监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目标都主要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健全、有效的银行监管至少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作为对现场检查担负引领作用的非现场监管,其根基又在于监管统计工作。在“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下,提高监管统计“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结合当前银行监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监管统计分析水平,强化监管统计的信息服务功能,提高监管统计“附加值”,提升监管有效性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要闻回放     
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开始正式运行近日,由银监会组织开发的全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系统开始正式运行,第一次独立地对全部银行业机构的数据进行采集、审核、加工和披露,实现了对银行业机构并表统计和对全国银行业审慎数据的汇总分析,使监管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首次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式实现历史性变革。(来源:银监会网站)  相似文献   

20.
非现场监管是加强外汇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非现场监管既可确定现场检查的目标方向,又可促使涉汇主体依法合规经营。自2010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龙岩市中心支局紧密围绕外汇管理总局“五个转变”的要求,积极更新监管理念,有效运用六大非现场分析判别方法,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进行非现场监管实践探索,为实施主体监管模式下的非现场监管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