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考察了集聚效应、排序效应与城市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出口贸易发展是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集聚效应是城市生产率提升、城市出口发展的核心源泉;(2)集聚效应、排序效应对中等城市生产率和城市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大城市的最小;(3)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对中部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大,对西部城市的影响最小;集聚效应和排序效应对中部城市出口贸易促进作用最大,而对东部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的区域集聚效应与中国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加宁 《商场现代化》2006,(20):252-25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说明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人力资本问题需要从绝对存量和使用效率两方面着手。在分析了我国当前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现状之后,本文利用区域经济理论进行解释,并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力资本区域集聚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培育能力和人口迁移制度等。最后,文章在对现有人力资本集聚效应的评价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商圈是城市商业及现代服务业聚集的中心地,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片。本文从经济博弈的角度分析城市商圈形成的经济基础,认为商业具有自发集聚形成城市商圈的趋势。现代城市商圈在与渠道主体尤其是供应商的博弈过程中,与相关主体共享渠道价值增值收益并掌握了渠道控制权,为商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起到重要带头作用,其核心正是产业集聚效应。在中国内陆地区,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明显的经济绩效差距,需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大类别入手,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群结构对集聚效应存在一定影响,本文从城市群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出发,得出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区域制造业产业集聚模式,以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阐述了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制造业产业集聚模式,利用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分析该集聚模式的优势。最后,介绍了区域制造资源共享系统在成德绵区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集聚概念出发,通过对集聚经济的分析,研究在集聚经济约束下,基于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利益的最大化,产业在区域各城市的定位问题。以求实现区域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融资源具有两面性,其时而集中时而扩散的过程叫作金融集聚。不但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推动性作用,而且还能以技术扩散、资金转移和产业调节带动附近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金融聚集对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其带动效应展开全面剖析,旨在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服务业的集聚特征非常明显,这种特点对各地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服务业集聚对其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推动作用,同时服务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对其生产率也显著起到正向影响作用;不同层次的教育水平对服务行业的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不同,且教育水平对生产率的影响在逐步减弱。本文还发现集聚弹性所反映出来的各服务行业集聚水平变化对服务业增长产生的影响不同,大多数服务行业的集聚能促进服务业规模的增长,但有3个行业的集聚反而会对服务业发展不利;服务业集聚弹性在不同地区是有差别的,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次之,西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9.
城市集聚经济具有多维性,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不同维度特征都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包含规模效应、密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三个维度的城市集聚经济综合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的三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虽然规模效应表现出显著倒U型特征,但是结合最优值在样本区间的分布来看,规模效应基本支持了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越高的观点,弹性系数约为1.66%~1.94%;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按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值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结构效应在劳均产值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工资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文章对研究结果做了稳健性分析及进一步解释,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得到关于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施冬健  张黎 《商业研究》2006,(5):142-144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11.
蔡亮 《商》2013,(24):193-193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圈效应     
在展会的电子商务展台上,各大网站的标识被制作成路标指示牌,其中有哪些网站参展,观众一目了然。这种组织形态产生了独特的“商圈效应”,类似的商户(网站)聚在同一个区域展出,形成所谓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的开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是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本文为了探讨郑武高铁对沿线站点城市旅游产业集聚产生有何影响,运用区位商理论,通过计算郑州、许昌等7个地级市的区位商值变化趋势,最终得出武汉、郑州两个省会城市区位商值大于1,而其他城市均小于1。说明高铁的开通会对大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使大城市成为旅游产业要素集聚的中心。但是,由于大城市的"虹吸作用",使中小城市的旅游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稀释,因此,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较缓慢。  相似文献   

14.
文章建立了一个城市商圈的基础框架,系统阐述了从城市商业企业到城市商圈再到城市商圈体系的演化过程。进而讨论了城市商圈聚集度、城市商圈发展下限、城市商圈临界点、新老城市商圈间扩散效应及城市商圈与商圈体系演化的分析工具等重要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普丹萍  唐泳 《中国市场》2014,(12):25-26
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显著性特征。本文从城市聚集经济角度出发,梳理了近年来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经验研究成果,分别从城市经济活动的集聚结构和密度两个方面探讨了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尤其经济非常活跃时,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效应会逐步显现.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分析其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不经济状态.  相似文献   

17.
李逸飞 《商》2013,(18):74-74
本文根据经济集聚与区域增长极理,在考虑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在全面分析湖南省“3+5”城市群经济结构及经济现状的前提下,分析该城市群内的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的回流及积聚效应以及各城市群在湖南省范围内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将集聚经济与增长极溢出作用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商圈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现代商圈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都离不开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商圈的带动,不同层次商圈的形成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始动力.而城市规模的扩展带动城市商圈的规模随之扩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城市商圈的特性和发展方向,城市布局的变化导致城市商圈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城市交通的发展也会促使城市商圈的形态和布局进行新的重组.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明显。本文从五个方面归纳了产业集聚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集聚效应对产业布局的作用,并通过国内外的实践,论证了基于集聚效应优化产业布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商圈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文章分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拥有自己商圈的原因,回答了对商圈建设的种种疑问,研究了商圈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商圈规模、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等因素,提出了通过统一思想、科学规划、审慎拆迁、招商引资、资金投入等措施来建设商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