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欣  戴芸 《亚太经济》2012,(3):53-58
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贸易顺差的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尝试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转移角度来剖析中美贸易摩擦,以探求中美贸易顺差的合理性,同时对中美贸易衡量标准的选择和双方地位实质上的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维护国际贸易增长全局方面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Grubel和Ramkishen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了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并从中选取了市场结构、产品多样化、中美汽车贸易总额和中美汽车工业总产值四个因素,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因素对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以产品多样化程度最为显著,市场结构指数次之,这说明,中美两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是两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已经成为中美贸易的主体,且中国对美出口不断扩大。本文以该类产品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揭示中美的优势;运用产业内贸易调整指数,说明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状况;运用产业内贸易失衡指数,指出该大类下对两国间贸易失衡起到推动和缓解作用的产品;借助于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间该大类贸易平衡状况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4.
贸易转移现象导致海关统计难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净额。文章基于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分解的视角构建了多国双边附加值贸易统计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行业3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的中美贸易差额。结果显示:海关统计始终高估中美贸易顺差额,平均幅度为20%,各产业的贸易失衡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顺差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  相似文献   

5.
贸易转移现象导致海关统计难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净额.文章基于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分解的视角构建了多国双边附加值贸易统计模型和海关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行业3个层面比较分析了两种统计方式下的中美贸易差额.结果显示:海关统计始终高估中美贸易顺差额,平均幅度为20%,各产业的贸易失衡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顺差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顺差的最大来源.  相似文献   

6.
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是由中关两国在高技术产品上出现与其比较优势不符的贸易所致。21世纪初,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中关信息与通讯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对美部分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在减弱,外商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成为失衡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国、中国、东亚经济体在中关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形成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7.
以增加值贸易方法为基础,通过属地和属权贸易融合的统计视角,重新估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顺差。通过结构分解技术发现中美需求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差异和跨国关联的加强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中美贸易顺差,中国并不具备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自身因素也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存在及持续施加了主动的影响,中美贸易顺差更多体现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而不是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对抗。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在华投资行业结构与中美日三国的商品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它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市场的生产基地.日本在华投资一方面使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这说明了按原产地统计难以真实反映中美贸易平衡状况,需要进一步对原产地的判定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4~2009年的季度数据,从实证角度比较分析了不同贸易模式下中国贸易收支对汇率波动敏感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其敏感性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较之传统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模式下更低。由于中国持续性贸易顺差正是中国融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所致,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中国贸易顺差的合理之道。本文研究同时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内资企业冲击较之外资企业更大。据此本文认为,尽可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过攀升产品内分工高端价值链、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走出去"等,对于缓解中国贸易顺差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11.
自2000年起的最近十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800余种产品中,笔记本电脑及相关零部件已成为中关顺差形成和扩张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微观视角剖析了中美顺差形成的根源和顺差背后的利益分配.本文证明,虽然以台湾代工商为核心的笔记本电脑及零部件企业群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货...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的三个阶段,分析近几年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据此认为,我国贸易顺差实际是一种转移顺差,是国际间产业转移以及资本项目顺差隐形转移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劳动力价格、国内产能过剩及内需不足、配额限制取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从顺差总量、贸易不平衡度以及顺差与GDP之比的国际比较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并不像一些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口急剧萎缩.然而加工贸易确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文章对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完善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利用出口转内销政策,将加工贸易内销和外销都作为政策的导向;利用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促成加工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密切关系也备受关注。本文将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分为四组,实证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发现: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互补型的,其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长期促进作用;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引起其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对美国等对日贸易逆差国的直接投资扩大了其与这组国家的贸易顺差;日本对NIEs、中国等的直接投资并不是导致日本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实证结论在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减少贸易摩擦以及在对外转移产业时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等方面为我国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同时对美国却保持高额顺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及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并从雁行模式的东亚产业转移、东亚生产网络及美国需求三方面分析了该联动效应产生的原因。还探讨了差额联动的变化趋势:长期看,由于中国在三角贸易中的地位将有所改变,差额联动效应有望减弱;短期看,差额联动效应仍将存在。
Abstract:
China has always been keeping trade deficit with East Asia,but keeping trade sur-plus with America 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proves a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the trade surplus and deficit by positive analysis,and analyses the reason why a coupling effect can exist from three aspects:East Asian industrial transfer in flying geese model,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American demand.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trend of coupling effect:in the long run,the effect is expected to reduce since the position of China in triangular trade pattern will be changed;in the short term,the effect will still exist.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我国高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可以发现,其持续攀升的态势主要源于加工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及其顺差规模的继续加大,我国有必要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以更多地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其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周忠菲 《亚太经济》2007,25(2):12-16
本文考查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根源,指出在美国继续把反倾销税和非贸易壁垒作为限制某些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出口前景,普遍存在不确定感。未来中国和东亚各国(地区)采取集体行动方式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霸权,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升级:一个实证分析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改革与战略》2010,26(1):70-73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加工贸易顺差,利用M~L条件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关系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的问题。由于汇率波动幅度扩大的长期性,改善商品结构,提高商品质量以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市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以及企业和居民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是稳定贸易收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美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计算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以及其主要的来源国情况,并对中美贸易顺差和垂直专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垂直专业化程度增加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对中美贸易顺差的贡献度约为50%,其中来自日本、韩国、东盟的部分分别约为20%、5%和10%。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两个实际经济变量模型,对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贸易品生产相对过剩与公共品供给不足,以及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是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直接原因,而人口红利、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扭曲、金融抑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