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三理论大理论范式具有无政府状态假设、科学理性范式、见物不见人等三大明显的缺陷,适合西方但未必适合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问题。从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华夏体系来看,用这三大范式进行理论解释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华夏体系也是一个无政府结构,但这是一个有权威的、等级特别明显的结构;与用安全解释大国崛起的西方观点不同,华夏体系中出现的霸权国家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安全问题存在;西方的均势理论似乎特别不适合华夏体系中秦国战胜六国联盟的历史。华夏体系各国的人员、商品、思想的流动和开放程度都很高,也通过频繁的盟会产生了一些共有的国际规范和规则,但这种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又是十分有限的、不可靠的,齐国霸权、晋国霸权、魏国霸权之后,这种合作都没能持续下去。华夏体系中的那些华夏国家也的确有一个身份问题。但身份的认同不如建构主义所说的有那样大的作用。所以,应把这三大范式从普遍性的理论研究范式还原成西方特色的理论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中西政治文化与话语体系中的霸权——中西霸权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对于“霸权”这一国际政治中重要现象的认识截然不同。从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辩”到当代的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强调“霸”这种行为的压迫性和非正义性 ,而西方的“霸权稳定论”以及葛兰西学派对霸权的再诠释 ,倾向于强调霸权的稳定功能和“基于同意的秩序” ,双方差异的焦点在于对霸权合法性的认识。中西不同的霸权观植根于双方不同的政治文化和话语体系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霸权观的比较 ,试图为中国外交的“反霸”特色提供一种观念和社会视角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岳华  黄秋敏 《特区经济》2006,210(7):165-166
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经济理论之一,它认为具有霸权地位大国的存在,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经济金融领域,霸权稳定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通过多种形式推行美元霸权,如金融外交、汇率安排、制定国际规则等。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却使世界为之“付费”。本文对霸权稳定论与美元霸权进行评述,并总结归纳了中国应对美元霸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程度上讲,21世纪的中国管理依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仍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的管理亟待创建和发展科学的理性化、规范化管理。 一、中国管理急需创建和发展理性 管理 自泰罗提出“科学管理”以来的近一个世纪里,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对管理实践的指导,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效率哲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西方社会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余佳燕 《改革与开放》2012,(14):102+104
弗兰克·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作为西方公共行政学史上的经典力作,首次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却饱受争议与诟病.在西方行政学说史上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政行二分理论确立以后在西方行政学说史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褒贬不一,西方思想家对其发展和批判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6.
邵鹏 《改革与开放》2016,(13):90-92
西方文明面临的危机、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是文化形态史学在20世纪初兴起的重要原因.文化形态史学提出了世界历史研究的新范式,在提出问题的角度、立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是超越了“科学主义”史学,赋予历史研究新的意义,推动了西方史学的理论转型.  相似文献   

7.
樊幸丹 《中国经贸》2011,(11):22-23
西方炒作中国的“大国责任”具有深刻复杂的战略意图,源自根深蒂固的对华疑惧与偏见,企图以此强化西方话语霸权,掌控“中国负责与否”的评判权,推卸自身责任,进而“引导”与“规范”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式微折射了后西方时代的来临,也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然而,直至今日尚不存在系统、完善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问题本质上涉及中国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大背景,因此不仅要从学科建设等硬环境中探寻对策,更要从中式文化传统中追溯求解。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学习型文化、多样性文化,加之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特征,阻碍了中国产生西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天下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和谐理念等均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核。随着中国崛起从器物、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中国有望通过塑造"全球中国"身份,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构建起超越西方自身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世界危机重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面临深刻自我反思的今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正在开启。其内涵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其路径是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9.
制度霸权理论认为,争取地区霸权的核心是主导地区制度建设,提供经济稳定和开展地区合作是地区霸权的自然选择,但印度破坏南盟制度进程和忽视地区功能合作的“反常”行为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既有解释大多聚焦南亚国家建构历史、不对称的地区结构和印度的自我认知,较少关注印度南盟政策背后制度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地区霸权的制度护持是印度南盟政策制定和变化的核心动力。印度利用区域制度和权力优势谋求制度护持的行为主要受到自身霸权护持压力和地区国家对制度功能需求的影响。这两个变量的组合可得出四种制度行为结果,对应印度制度护持的四种行为模式:制度非中性、制度制衡、制度私有化和单向支付。作者选取印度创设南盟、中断南盟进程、加快推进南亚自由贸易区以及选择性启用南盟四个案例对上述假定和框架进行验证。据此逻辑,印度在后疫情时代将面临更大的制度霸权困境。对印度案例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于复杂世界中不同地区霸权制度护持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可为中国南亚外交提供一定的启示,即应充分利用印度的霸权本质和制度局限,通过注入基于社会逻辑的制度设计,推动南亚次区域制度建设和地区霸权秩序转型。  相似文献   

10.
舒健 《东北之窗》2014,(17):64-64
正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对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站在新的甲午坐标上回望过去,是为了让历史的智慧之灯照亮未来,让我们对未来看得更远、更准,以便更好争取和平美好的明天。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依靠近代  相似文献   

11.
十六七世纪的欧洲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都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对旧有认知方式、文化成见的批评解构工作成为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家进行理论建设时的必要环节。弗朗西斯·培根与庄子作为当时的重要哲学家,虽然在所照管的问题上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对各种妨碍认识的偏见却有着非常相近的分析与批判。本文试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夺取文化霸权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对文化霸权的概念、文化霸权的主战场---市民社会,文化霸权的历史主体---知识分子进行概述;同时阐述了当代资产阶级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冲击,以及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黄宗智先生在《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历史、理论与现实》 (三卷本)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实用道德主义”为研究起点,试图探讨清代以来民事法律实践中存在的独特思维方式“实用道德主义”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其以何种方式表现于法律表达与法律实践之中?这种“实用道德主义”是否能成为构建中国现代法律理想图景的重要历史资源,这种融合道德与实用的法律思维可以实现与西方形式理性和权利思想的融合吗?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在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是否是西方和中国邻国的一个威胁?或者,它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吗?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三段“过去”进行了探究,认为“5000年”、“100”和“10年”这三段历史对形成今天的中国民族主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21世纪初“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和他们的热情在当今的中国民族主义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民族主义:历史、人民和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理解在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是否是西方和中国邻国的一个威胁?或者,它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吗?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三段“过去”进行了探究,认为“5000年”、“100”和“10年”这三段历史对形成今天的中国民族主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21世纪初“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和他们的热情在当今的中国民族主义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薛立华 《发展》2008,(12):70-71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廉洁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成果。在历史上,都把吏治是否清廉、百姓是否安居乐业作为评判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是否文明进步的标准我们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历史辉煌,也有过包公、海瑞等名垂青史的“清官”。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不少如“自身正,不令而行;自身不正,虽令不从”  相似文献   

17.
潘亚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88-102,157,158
在近年来新干涉主义日益抬头的背后,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现实可行性向着后现代的道德必要性的转变。西方不仅亲力推广新干涉主义,同时积极利用其既有优势,推动道德必要性借口在全球和地区层次上的扩散,并对具体干涉手法加以调整,以便为新干涉主义争取更大合法性。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规范性也有其客观支持,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发展和个人权利革命及由此而来的国际道德标准提升,而安全概念泛化和国际权势转移也被其当作有力的助推力量。西方利用国际道德标准推动干涉决策逻辑的根本转向,旨在强化其规范性霸权以应对物质层面的国际权势转移。中国需要密切关注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在外交战略和政策中强调国际社会的底线伦理与道德追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集体主义方法倡导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新干涉主义日益抬头的背后,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现实可行性向着后现代的道德必要性的转变。西方不仅亲力推广新干涉主义,同时积极利用其既有优势,推动道德必要性借口在全球和地区层次上的扩散,并对具体干涉手法加以调整,以便为新干涉主义争取更大合法性。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规范性也有其客观支持,即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发展和个人权利革命及由此而来的国际道德标准提升,而安全概念泛化和国际权势转移也被其当作有力的助推力量。西方利用国际道德标准推动干涉决策逻辑的根本转向,旨在强化其规范性霸权以应对物质层面的国际权势转移。中国需要密切关注西方干涉决策逻辑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在外交战略和政策中强调国际社会的底线伦理与道德追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集体主义方法倡导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儒家传统道德理论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指出,尽管儒家道德与现代性的道德思想都主张一种“爱”的道德情感,但它们两者对于“爱”的规定是极为不同的;而且,在处理道德情感与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方面,儒家道德与现代性的道德思想有着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后期,晚清使臣开始出现在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后的西方世界。斌椿、张德彝、郭嵩焘:戴鸿慈等9位使臣在其使西日记中对西方议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述。使臣们议会书写之特点与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所秉持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品质、精神诉求以及出国前后思想态度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