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琴  杨雨鑫 《魅力中国》2014,(7):268-268
羌绣是羌族美丽的民族符号,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羌民们在袖口、衣领。衣摆或是鞋子、头帕甚至窗帘、枕被上绣着美丽的绣花,用各种不同的针法将生活中的种种图案绣出,既展现了美的艺术,又反映了民族文化。本文以茂县、汶川羌绣的开发调查为例。分析目前羌绣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羌绣,更广泛地宣传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闵柯 《中国西部》2013,(8):154-155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的历史究竟有多远?有研究称羌族乃是汉民族的前身,属炎黄一系西羌之后。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当时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唐时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部分同化于汉族。而今,主要聚居于四川省  相似文献   

3.
胡宏  付敏  胡静  黄琳 《中国西部》2012,(31):36-3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2年1 1月8日在北京召开,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西部十二省市区纷纷以丰硕的发展成果来喜迎党的十八大。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羌笛、羌绣、羌寨、释比经典等成为了羌族文化最神奇的代表。"中国羌族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区"的提出让羌文化继续得以弘扬,并以新的姿态展现着它无穷的魅力与光彩!至今,羌族经过历史的变迁依旧活跃在民族舞台上,并以新的成就继续缔造着传奇!  相似文献   

4.
周周 《中国西部》2013,(25):70-73
羌,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当前,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黑水、松潘,绵阳市的平武,以及陕西省的宁强和略阳。  相似文献   

5.
郭娟 《魅力中国》2014,(23):91-91
一、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概念的提出 “藏彝”民族文化走廊这一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个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但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古往今来,羌族的存在都是不可忽视、不可缺失的。从族群上来说,该走廊内的各民族均与历史上西北羌人有族源关系,从地域上来说,岷江上游羌族所居地域为藏彝走廊南下开口处,羌族在该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尔玛文化,且羌语为“藏彝”为走廊内四大语支之一,故我们可以从保存着非常深厚的古羌文化基因的羌学的角度,结合藏彝及其它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提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王琴  杨雨鑫 《魅力中国》2013,(31):106-107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羌族民俗及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课题组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对羌族集中聚集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区的羌族民俗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对其民俗及民俗文化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独具特色的羌绣、旅游等产业.提出政府需要重视羌民族文化的传承,尊重羌族民俗文化习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为羌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2011,(13):85-88
羌区旅游最重要的是宣扬羌区美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羌文化为载体,做好开发与保护。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羌文化虽在地震中遭受损毁,但是仍然吸引着外界人的目光,流连忘返,身处羌区依然乐不思蜀,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8.
徐学书 《中国西部》2012,(31):118-127
说起羌族,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华民族始祖人物中的炎黄二帝和大禹.想到殷商甲骨史中记载的羌人,想到今日汉、藏、彝等众多族群皆与占羌人有着密切的亲缘联系。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  相似文献   

9.
黄琳 《中国西部》2012,(31):54-57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可谓“生于大山,发展于大山”,总是与那片神奇的土地紧密相连。作为羌文化集中区,阿坝在羌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羌文化究竟有哪些神秘之处?需要我们继续发扬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西部》杂志对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厅级调研员陈兴龙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寒冷的12月,一个在陕西凤县广为流传的消息,让不少当地人感到兴奋,“在当地居住三代以上、或能证明自己有羌族基因的凤县汉族居民,可以申请更改民族成分为羌族。”与此同时,在这个目前仅有80多户羌族家庭、300多羌族人口的小县,一场“抢救羌文化,打造羌族故里”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11.
王琦 《中国西部》2013,(20):90-111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羌族人自称尔玛人,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为早期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羌,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当前,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黑水、松潘,绵阳市的平武,以及陕西省的宁强和略阳.  相似文献   

13.
杨然 《中国西部》2013,(11):92-101
如同萨满,来自远古的古羌释比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把羌族称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自大禹治水,夏禹而来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古羌族人,迁徙的脚步自甘肃天水而下,依岷江河谷穿行,最远延伸至了长江中下游。沿途同各区域土著民结合繁衍,大象无形般,将自己的民族性消化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我们足以认为汉族人是流淌着古羌族的血液的。古羌民族,因其自居高贵,村落坐于山巅,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2011,(13):48-49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风既古朴典雅,又粗犷优美,热情奔放。不论是大气磅礴的《铠甲舞》、还是婀娜柔美的《腰带舞》、更有热情奔放的《羌族锅庄》,都在舞蹈史上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不少人认识了解羌族,常常是从羌族舞蹈开始的。因此,羌族舞蹈不但是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更是羌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座金桥。  相似文献   

15.
胡静 《中国西部》2012,(31):82-87
“感谢天感谢地,北川托伊;感谢风感谢雨,北川拉伊……感谢你啊,带来阳光带来美丽;感谢你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金秋,北川新县城,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羌族儿女,正在载歌载舞地表演北川自创的羌族隋景歌舞《禹羌部落》。古老的“感恩歌”唱出了羌人千年心迹,今天的“感恩歌”北川儿女将刻骨铭心,水水远远地传唱下去。  相似文献   

16.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56-61
<正>羌族饮食的特色与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总体上而言,羌族饮食食材大多源于自产,食法独具匠心。其食材以自产的腊肉、玉米、小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佐以从大山中找到的众多野菜与猎物。自然与生态,是羌族美食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如同萨满,来自远古的古羌释比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把羌族称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自大禹治水,夏禹而来,在历史衍化过程中,古羌族人,迁徙的脚步自甘肃天水而下,依岷江河谷穿行,最远延伸至了长江中下游.沿途同各区域土著民结合繁衍,大象无形般,将自己的民族性消化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我们足以认为汉族人是流淌着古羌族的血液的. 古羌民族,因其自居高贵,村落坐于山巅,高耸入云端,故又被称为"云朵上的尔玛族".对云峦的美好眷顾,是姑娘们含情脉脉低头织出的"云云服",纳好的"云云鞋".而对山峦的崇敬依恋,便是羌族汉子们羌鼓震山,回荡不绝的虔诚豪情.  相似文献   

18.
焦虎三 《中国西部》2014,(15):62-69
<正>羌族和汉族一样,对婚嫁之事十分重视。羌族的婚俗文化融入了本民族的风情与信仰,婚嫁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最能代表羌族民俗风采的一张文化名片。为了喜上加喜,使婚礼更加热闹与喜庆,羌族同胞大多选择在羌历年举办婚礼。婚礼仪式上,羌人必须要向新郎、新娘挂红,"红"是一条长约3公尺宽约20公分的红色布条,"挂红"就是将这块布条挂到新人身上。这种尚红习俗,是羌族传统习俗中最高的礼仪。  相似文献   

19.
甘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开发建设刘仲华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众多的民族在丝绸之路这个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你来我往,生息不已,甘肃古代各民族不仅在开发建设甘肃的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大熔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  相似文献   

20.
丁晓红 《魅力中国》2010,(28):104-104
中学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