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安徽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降更是连年不断,农民是自然灾害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作者对于自然灾害打击下近代安徽农民生活的境况进行研讨,文章认为,灾后粮食歉收,灾民食物严重匮乏,即使能存活下来,也元气大伤,常常是入不敷出,陷入高利贷剥削的深渊。近代安徽农民的悲惨生活早已成为过去,但自然灾害仍呈增加之趋势,在一些农村地区,自然灾害是农村人口大量返贫的主要原因,因此,防灾减灾的使命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然秩序的感性秩序,贯穿于人类社会变迁过程,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形态。对于中国传统共同体性质的乡土社会而言,感性特征更为明显。感性秩序传统型塑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秩序形态。近代以来,在理性化、商品经济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感性秩序趋于崩解:在社会结构层面,村落社区解构和家庭功能缺损破坏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在社会行动层面,乡村感性秩序赖以存在的社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从感性秩序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行动,充分发掘乡村感性秩序资源,形成国家与农民、市场与乡村社会以及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秩序的基本逻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代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与南北方宗族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济 《中国农史》2003,22(3):76-83
本文主要利用民国期间全国性调查资料,对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作比较分析。本文认为,近代南北方乡村财产继承习俗反映了以宗祧继嗣为基础的宗族社会财产继承制度特点,但中国乡村财产继承制度并不是某种高度一致宗祧继嗣观念的简单展开,宗祧继嗣观念本身就具有民间性,各地财产继承习俗与各地的社会生活需要具有密切关系,受各地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各地的宗族关系严重影响财产继承习俗;同时财产继承习俗也影响乡村宗族关系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方面的矛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乡村秩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表现出的不同作用,本文得出合理的乡村秩序对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重要的作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需要重构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7.
为了总结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该领域的研究,2011年7月8~10日,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  相似文献   

8.
近代华北乡村教育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起东 《中国农史》2003,22(1):99-106
近代华北的乡村教育,经历了由旧式教育至新式教育的转变,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式教育曾经对古典文化的传播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近代,它已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新式教育的障碍。新式教育是在同旧式教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也是农民对新式教育由敌视到接受的过程。总之,近代华北乡村教育仍然相当落后,要使乡村教育有重大发展,关键在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以及转变农民忽视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丰箫 《中国农史》2005,24(4):76-87
近代以来,基于国家政权的下延,国家法规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了乡村的日常社会秩序的运作,佃业双方由传统的业主定租额转到佃业双方面对面的争执。虽然在日常调解中,乡镇组织更注重于从情理上予以调解,但国家法的影响却蕴含于调解结果之中。在国家法和乡村习俗等多种条件作用下,近代乡村秩序不断进行新的规范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齐敬霞 《中国农史》2002,21(4):108-109,91
现有的灾害史研究 ,虽起步较早 ,但大多属于资料整理性质 ,且多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规律性分析和总结 ,如《中国地震资料汇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以及一些地方性史料汇编。一般而言 ,自然灾害具有两种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 ,一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现象、等级 ;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现象对社会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 ,研究自然灾害社会属性的重要性超过了它的自然属性。然而 ,长期以来 ,对于自然灾害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灾害研究史上相对薄弱的环节。现有的主要成果大部分还是属于史料排比性质 ,一般采取…  相似文献   

11.
王志龙 《中国农史》2021,(1):98-110
近代皖中宗族在报本追远和祈求福佑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保护祖坟和开展祭祀,通过多元化的渠道积极建置墓田,推动了墓田的发展和普遍化,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墓主房下子孙公同共有墓田并进行经管,在不断分房中形成自始祖而下的多层级墓田所有和经管体系,但是各房必须遵守禁止典卖的族规。墓田主要出租外姓佃种,租子随墓田规模的增加而变化,租率较一般地主土地低。尽管墓田普遍表现为既维持祭祀又保护祖坟,但是保护祖坟居首要地位,维持祭祀只是规模增加后功能的扩展。墓田正是通过保护祖坟和维持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日益增强,但它仍然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特色城市建设的依托、文化城市建设的源头.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让自然自然地生长、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加强自然的生态修复与重建是让城市留住自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安东 《中国农史》2007,26(4):46-56
近代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村社会时常处于危机之中。表现为农民生活急剧恶化,农村人口流离逃亡;农业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生产停滞不前;土地兼并加重,租佃关系日益扩大和膨胀;民变四起,社会动荡不安。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剥削苛酷,战乱频仍,匪祸横行,自然灾害严重等。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农村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自然灾害态势预测和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种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都是因地球及其各个圈层在不断运动和变异的结果。对自然灾害发展态势的预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据此,本文对21世纪初期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宏观预测,并提出了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思路,以期推动减灾工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以及三峡库区蓄水175米以上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面临的困境,提出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保险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机制的作用和制度安排,达到减轻国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所面临的财政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开阳县是矿产资源大县,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和受灾严重的县之一,地质灾害类型多,如: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主要由县境内磷矿、煤矿的开采诱发,地面塌陷除地下采矿活动诱发外,有部分属喀斯特地面塌陷。根据不同成因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其防治提出几点初浅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长江沿岸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铁,铜,硫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在全国占重要的地位。根据该区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其特征,提出了加强原有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等开发战略,分析了沿岸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的发生 ,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减轻地质灾害主要是在顺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发挥人类的作用 ,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管理、教育等手段 ,消灭或回避灾害源 ;保护或转移受灾体。这些目标的实现 ,需要全社会的协调行动。灾害管理在减轻地质灾害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管理体系是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一部分。本文介绍了建立地质灾害统计管理体系的设想 ,包括建立地质灾害灾情组织体系的必要性、建立的原则及机构的设置 ;地质灾害上报程序及管理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皖西丘陵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丘陵山区是安徽省老、边、穷地区 ,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该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 ,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以期能对皖西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推进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得出:优势(S),实施经验丰富,整治潜力巨大,群众基础坚实深入;劣势(W),目标缺乏综合性,乡村与城市难以实现等值化,进展难以均衡,宅就建新补偿标准低,宅基地财产权难以体现;机遇(O),国家高度重视,整村推进时机难得,“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挑战(T),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依旧突出,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缺失。建议:⑴出台《安徽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⑵“分区+模式”相结合;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⑷切实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