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激励相容约束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设计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国家虽为农民工制定了一系列工伤保险条例,但这些法规却始终难以有效执行,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政府难以全面监督企业.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应采用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参与工伤保险.为此,本文以委托一代理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改进路径,并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模拟分析了该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于职业危害频繁的工业化时期,以劳动者为直接保护对象.在5大社会保险项目中,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与劳动者生命和健康最直接密切相关.自《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颁布以来,我国劳动者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推动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国际先进的工伤保险制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行简略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工作者.因为农民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这个群体中出现了大量的职业病患者,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出现大量的劳资纠纷现象.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没有考虑到位的实际问题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合理处理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伤保险制度作为我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当受到关注。在对现状的反思后,发现我国工伤保险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职业病防治体系弱化;职业病维权艰难;工伤保险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弱化。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作为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长期因所处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差,安全生产防护措施缺失而往往成为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直接受害者。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起步晚,简单套用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没有考虑农民工自身的特点。本文对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总结完善这一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非公企业经济体的持续壮大,相对于公企规范的用工行为来讲,大量非公企业在给劳动者创造安全操作环境、投入工伤保险方面存在严峻的滞后,非公企业劳动者享受工伤待遇的比例非常低,随意性大、流动性强、认识性差等问题导致工伤保险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落实,如何有效提高非公企业工伤保险覆盖面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惠芹 《经济师》2011,(11):284-285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职业伤害状况又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主要就当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实施过程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组织参保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因此,用人单位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实践主体,应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解决工伤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面分析我国近年来工伤保险研究相关著作,重点结合代表性的期刊论文,发现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管理、法学和国际比较三个角度来展开。迄今为止,我国工伤保险理论基本上是以制度设计为重点,就参保对象、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争议处理、工伤预防、监督检查等制度要素展开研究,为我国工伤保险研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又为工伤保险立法提供了急需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较全面的介绍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代表性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为我国提出了有价值的参照对象,对于我国工伤保险事业起到了较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我国工伤保险理论研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在多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0.
孙可 《现代经济信息》2012,(23):262-263
2012年4月16日,江西南昌的一位农民工在上工时手指被钢筋打断,被送到医院后,却因囊中拮据而无法治疗,手捧断指离开医院。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但对于雇工职业风险的防范与保护措施却仍待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设还不够规范、健全。本文根据上述案例,通过与对国外发达国家工伤保险机制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缺陷并讨论了我国未来保险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人们争议已久的工伤保险认定范围、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处理及工伤处理程序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在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工伤认定争议和程序的修改共涉及了4个条文。为那些因无法正常拿到工伤保险而踏上维权路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但这些修改能否彻底改变我国现有工伤认定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完善,解决职工维权难的问题?本文在此尝试从工伤认定的角度分析我国原《工伤保险条例》与《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关法规,以及借鉴国外制度的优势从而对我国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工伤认定制度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煤矿行业的特点,导致其安全生产的风险比其他行业要大很多,事故的发生比较频繁,煤矿行业也是我国伤亡事故出现最多的行业之一.而事实上我国煤矿企业工伤保险现状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对这些不足简单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任辉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218-220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广东地区的工伤保险无论是参保人数抑或是资金规模都处于一个稳定发展的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依然存在着对工伤保险认识不足、费率分类粗糙、基金统筹层次较低以及新制度落实比较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应从加大宣传力度、细化工伤保险费率分类、加强基金统筹和监管工作、完善工伤预防体系和事后处理体系、提高工伤认定效率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广东地区的工伤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估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运行和发展的水平,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根据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的内涵界定以及制度发展的机制和路径,提出了评估的宗旨和原则,并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同时选取1994—2011年工伤保险样本数据,利用多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对工伤保险和劳动保护制度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其发展水平在1999年之前处于下降趋势,1999年达到历史最低;2004—2011年,工伤保险与劳动保护评估综合得分逐年上升,一直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杨芳  问清泓 《当代经济》2006,(23):107-108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者是引起职业病后,由国家和社会给予负伤者、致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工伤保险立法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16.
徐子尧  江舸  牟德富 《经济论坛》2004,(12):108-108
2003年5月4日,《工伤保险条例》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制度。但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率偏低、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工伤保险待遇申请程序烦琐、缺乏工伤预防机制和政府监督不力是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障碍。加快工伤保险的立法进程、简化工伤待遇申请程序、加大处罚和监督力度和做好工伤预防工作是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董静 《经济师》2008,(2):228-228,232
文章主要就当前工伤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基本概况 (一)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意义 1、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工伤保险的有力补充.我国工伤保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部门统筹统管,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风险和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工伤保险也同时存在着覆盖面窄、赔付额较低等缺陷,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保险需求,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在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巨大的赔偿责任企业更是难以兑现.  相似文献   

20.
逆向选择是“雇主完全责任”保险市场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会导致保险市场的失灵.通常认为工伤社会保险能够克服逆向选择.但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也存在内化性不足,从而使得制度的逆向选择问题难以有效地规避.由于目前中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逆向选择问题仍很严重.笔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条件下,通过对工伤社会保险缴费率实行差别费率的分类设计合约组合、建立起一套激励相容机制,是解决当前中国工伤保险制度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