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十年,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利用其人才,资金和网点优势迅速占领了理财市场的制高点,竞争方式也逐渐从价格战,品种争夺战过渡到靠服务和品质抢市场的局面.最近两年,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小型银行开始跑步进场,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与小型银行发行理财规模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是投资渠道狭小,特别是2015年初以来,"资产荒"来袭,大量资金追逐少量的优质资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难以维持.特别是相对大银行,小银行在人才储备和投资能力上都相对较弱,因此,委外投资(即委托外部投资)便逐渐成为其投资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密不可分,影子银行体系积累的风险会危及商业银行、 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运用条件风险价值(CoVaR)法测算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深层次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全样本下,影子银行业务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通过将影子银行业务进一步分解为同业业务和委外投资业务两种成分,发现其委外投资业务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和主要诱因,而同业业务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其次,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的银行类型和不同的公司治理效率下,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对于规模较小和公司治理效率较差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不利影响更加明显,其中又以委外投资业务最为显著.最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逆向调节效应,且对委外投资业务的调节效应明显强于同业业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强化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促进金融体系去杠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融改革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方兴未艾的金融改革和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必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因此,为规范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降低表外业务风险。我们一定要树立会计准则及会计管理制度先行的思想,要高瞻远瞩。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加大表外业务会计研究力度,使具体会计准则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金融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方兴未艾的金融改革和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必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因此.为规范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降低表外业务风险,我们一定要树立会计准则及会计管理制度先行的思想,要高瞻远瞩,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加大表外业务会计研究力度,使具体会计准则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财务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廷湖 《现代财经》2004,24(11):41-44
银行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少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这类业务我国刚刚引入,但其风险很大,因此要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强信息披露和财务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阐释同业存单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同业存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同业存款和债券两个角度对其定价方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指出推出同业存单具有推动利率市场化、加强shibor的价格发现功能等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简介交通银行大连分行许大海东北财经大学曹利娜表外业务是当今西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和业务经营的重要内容。了解和研究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借鉴其发展经验,对于加速我国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现有商业银行规范...  相似文献   

8.
袁建华 《现代财经》2007,27(4):44-47
在海上保险理赔业务中,如果保险标的遭受的损失被认定为推定全损,那么,保险人就要按保险合同的规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保单项下确定的全部赔付金。被保险人获得全额赔偿后,可以将受损标的委付给保险人。保险人如何处理被保险人提出的委付要求?这应从委付的概念入手,分析委付与推定全损的关系.论述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待委付的不同态度,并运用我国《海商法》的有关条款和英国相关海上法规,探讨委付的法律效力与效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1,(35):138-140
通过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巨额亏损事件和世界主要银行因监管不力而造成倒闭及巨额亏损事例的反思,论证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强外部监管的意义。通过对目前国外银行业监管模式的剖析,预测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体系策略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丹 《现代财经》2004,24(9):22-25
我国表外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表外业务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差距,监管观念、手段及措施严重滞后。这极大制约了作为银行利润增长点和同外资银行竞争焦点的表外业务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应借鉴国外银行业表外业务监管的先进经验,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中央银行外部监督两方面共同着手,强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监管,使我国表外业务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无论是传统的表外业务还是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实际上均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本文通过比较我国5家上市银行与香港10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的表外业务信息,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状况,并对如何度量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缘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健全、信用经济不发达和开展表外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2010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进入了高速的扩张阶段。为了规避中国市场中存贷比、贷款规模等贷款限制,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了金融创新,有效地降低了资本的占用,规避了规模限制。同业业务创新包括同业代付、同业偿付、票据和信托收益权的返售回购等,这些创新在当前我国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同业业务创新都面临着期限不匹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结构不匹配带来的信用风险,会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提高货币乘数和流通速度,加大金融传染的风险,值得市场参与者谨慎关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建立了资产负债表模型和净收益模型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表外承诺项目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证实表外项目在总体层面和分项目层面均与银行业股票价格显著负向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该负向关系在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均显著存在。以上结果表明,信用承诺的风险内涵大于收益内涵,具有负债属性。该结论提示投资者将表外项目作为风险因子,建议企业改进表外项目信息披露透明度,在年报中增设表外项目风险自评报告,加强表外项目风险监管。本文对信用承诺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为理解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的表外业务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不断创新,规模迅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本文基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风险,运用TVP VAR模型研究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如何造成了“脱实向虚”,同业业务对“量”更敏感还是对“价”更敏感,以及如何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研究结论表明: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避了金融监管,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造成了资金“脱实向虚”。同时同业业务发展提高了利率的敏感性和传导作用,对于同业业务,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更为有效;对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以及银行逐利动机的增强,我国银行体系同业业务发展迅猛,并派生出一系列监管套利模式,文章系统分析了银行同业业务快速扩张的动机、模式及主要影响,并对进一步规范发展同业业务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环境越加复杂的信息时代,银行业的市场在不断变化,市场份额在受到侵蚀,尤其是我国表外业务比较落后甚至空白,我国监管重表内轻表外,银行业务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本文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强化表s,l-~务风险控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与国外债券市场的一般规律以及债券定价的标准理论不同,中国企业信用债券市场投资者对有担保的债券反而可能要求更高的收益率溢价。为了解释这一“担保正溢价”的现象,本文提出了“评级包装”这一新的理论假说,即资质差的债券发行企业为了成功发行,会通过提供更多的担保等增信条款为获取高评级创造条件;而投资者意识到担保等条款实际上是企业事前资质较差的一个信号,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会要求更高的发行信用利差。理论分析表明,当担保正溢价存在时,企业先验质量越差,企业个体违约风险越高,以及担保质量越差时,则担保正溢价越高。基于2009—2020年的交易所信用债样本,一系列实证检验支持上述理论预测,且实证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证据说明,评级机构尽管并不会完全脱离债券基本面进行评级,但策略性的债券条款设计依然会带来评级膨胀。最后,本文对评级包装的经济后果以及以评级为基准的一系列监管政策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