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蓬勃发展,碳交易市场方兴未艾,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我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下核证碳减排量(CERs)最大的国家,更应该在相关衍生品搭建交易平台以求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抢占先机.本文提出了通过期权机制完善CERs的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碳金融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各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交易所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分割问题,据此提出积极培育碳金融市场主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曹维焕  钟鼎 《商展经济》2023,(5):104-107
碳排放强度是以每万元GDP所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在2005—2019年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碳交易对试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及市场理论分析方法对碳交易政策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计算发现,七个试点省市的碳强度在进行碳交易试点后均有所下降,并于2019年均降至1以下,部分试点省份甚至接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存在,为我国后续开展全国碳市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碳排放权交易也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一大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印度碳排放交易机制,具体从其交易参与者,交易规则等多方面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以及能源排放的实际情况,给出印度碳市场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为提升碳市场运行效率及市场化水平,通过建立信用体系满足碳市场多样化需求、丰富碳市场治理手段成为推进碳交易体系的重要思路。一、试点碳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在国家与各试点省市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推动下,碳交易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家与试点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交易规则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与国家注册登记系统建设趋于完备,控排企业减排意识显著提升。从两年来试点碳市场整体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产生了碳交易市场体系,碳排放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文章从欧洲排放交易体系对中国民航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民航业进行碳资产管理的意义,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碳资产管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而规定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由于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复杂性,因而在我国要使碳排放权能够进行市场交易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碳交易的市场体系,规范碳交易的标准和内容,并进行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9.
肖懿 《中国商论》2024,(6):124-129
在“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文以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将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开展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结论如下:(1)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地区的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提升效应,这一提升效应长期存在,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时滞性。(2)碳交易试点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实现碳生产率的提升。(3)碳交易试点对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高经济水平城市的碳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明显。本文在实证层面上丰富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宏观效应研究,同时为碳交易市场持续发挥作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是控制碳减排的重要方式,我国于2011年10月在七个城市开展碳交易市场试点。本文首先对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及其制度优势进行阐述,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比较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碳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服务于碳排放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全球碳市场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无疑将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探索性地提出了四种种碳金融交易模式,分别是:信贷支持模式、项目支持模式、解决方案平台模式、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介绍这四种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抓手。上海是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之一,2013年11月,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覆盖17个行业、191家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的温室气体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50%以上。2014年6月30日,上海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以100%的履约率圆  相似文献   

13.
《商》2016,(3):275-276
当前湖北省碳交易试行已经完成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权交易平稳运行,碳金融相关的基金、担保和衍生产品都有所发展。在基本完成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之后,对于碳市场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CCER,更值得深入研究。从去年CCER首次备案审核之后,全国各地的CCER项目数量和减排量也在逐渐增加。CCER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碳市场上碳排放权的流动性,对于构建成熟稳定有效的碳市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娥 《商》2014,(2):208-208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信用交易框架的建立和碳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5.
鲁政委 《商业文化》2016,(30):35-39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在七个省市陆续展开碳交易试点工作,在市场体系构建、配额分配和管理、碳排放测量、报告与核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七个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3年后,全国碳市场目前已渐行渐近。国家发改委2016年1月份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统一部署,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低碳经济的盛行,世界各国不断推出碳税、碳汇、碳关税、碳金融、碳交易和CDM项目。中国也于2008年开始试点建立碳交易市场,在各试点城市基础上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碳市场。而作为能源大省的安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对企业强制减排,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但是其实现减排过程中没有完善和利用碳交易市场,减排成本较高。所以文章首先对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对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将成为我国节能减排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突破点.在R/S非参数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非线性特征检验模型,对我国五大试点碳交易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交易价格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和状态持续性,各个试点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易风险,交易价格时间序列并不存在周期性循环,综合来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达到有效状态.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引导我国碳交易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2016,(10)
为降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引发的碳排放权交易计划正火热进行中。现目前全球的碳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我国于2012年1月正式批准在北京、重庆、上海等7个省市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怎样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已成为一个难题,本文在介绍了碳排放权的相关概念后,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了国情无约束和国情有约束条件下,中国实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结果表明:(1)作为碳交易理论基石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样本年间总体趋于上升,省份间和八大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但相对差距则趋于不断缩小.(2)以最大化降低全国碳强度为目标,在维持全国GDP总量不变的国情无约束情景下,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0.06%.如果放松对全国GDP总量的硬性约束,并对各地区施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约束,实施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2.15%.(3)中国当前的整体碳强度推进进程完成了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引入碳排放权的省际交易,能有力推进碳强度的改良进程,甚至能满足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商》2015,(10):101-102
两会委员提出推动"碳期货"市场建设使碳交易再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在介绍碳交易市场概况及其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者曾经提出的理论,以北京交易所碳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并结合模型和当下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