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白族民居建筑的纵向考察、横向分析可以发现: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的建筑.白族民居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代表,饱含着丰富而浓烈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当下面对文化差异的态度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可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资本。大理白族文化、丽江纳西文化、西藏藏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成功路径更是表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今天,人们对异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受众对民俗体验,民族手工艺品的需求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成为必然。佤族作为世居云南的古老民族,其神秘丰富的佤文化也符合当代文化消费需求,同时,这也是佤文化能科学地被保护、传承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杨雁 《魅力中国》2011,(11):237-23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旅游越来越热。本文主要介绍了民族文化及民族传统节日在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要以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保护民族文化。在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过程中,应该保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使各民族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为开发民族旅游演艺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在介绍赫哲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发赫哲族旅游演艺产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这里共有56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羌族、仡佬族、彝族、白族、回族、水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是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章从教育和人口发展角度,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分析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和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态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文化民族性和显著的地域性。对于全国的民族文化力建设,尤其以云南省为区域单位的民族文化力建设而言,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转型则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成为各方争相利用的资源,知识产权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影响已经显现。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专利的视觉出发,以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云南丽江为例,分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建议,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张家川民族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中国梦”凝聚共识,引领各少数民族积极投身民族文化建设事业;以“中国精神”为引领,锻造具有张家川特色的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制定并践行张家川民族文化理念和民族成员行为规范;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张家川民族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中国梦"凝聚共识,引领各少数民族积极投身民族文化建设事业;以"中国精神"为引领,锻造具有张家川特色的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制定并践行张家川民族文化理念和民族成员行为规范;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重视民族文化这个蕴含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灵魂的核心载体的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从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以满族文化与以满族民族经济发展为例,明确发展民族经济应该有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觉,才能使民族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鄂温克族是我国东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体育特色浓郁。以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角度出发,以朝代更迭、部落变迁以及文化发展为线索,结合文化的三元结构,对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开研究,总结鄂温克民族以“崇尚自然”“人本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鄂温克族在促进全民健康、推动市场经济和丰富文化体系等三个方面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对于国家来说,具有对内凝聚力量、对外展示形象的基本功能,而且直接作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我国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民族精神关系极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抓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并且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以先进的民族文化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凝聚十三亿人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合理保护利用民族民俗文物是博物馆责无旁贷的工作职能。保护并合理利用民族民俗文物可以普及民族民俗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发展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图书馆是服务民族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本文以海西州图书馆为例,论述德都蒙古文化建设与当地图书馆文化服务建设相结合,引领民族文化理念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外延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内涵发展、促进民族文化推广普及和提升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潜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经济与其文化是统一的。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民族经济不仅受单个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且受国家统一文化即国民文化的制约,民族文化构成民族经济的重要内涵与内容。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发挥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文化经济,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谢铮 《魅力中国》2010,(32):262-262
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流失问题着手,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以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及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为例,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阐述分析了黔中布依、苗、白、回、仡佬、彝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渊源与特征,提出黔中民族文化是以多元民族文化交错并存为主要特征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有促进作用。但对于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现状来看,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为传承自身文化对义务教育有所抵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在传承中受到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统一汉语的挑战。所以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要从生存型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观向发展型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观转变,从同质化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向多元文化一体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19.
项楠 《魅力中国》2014,(3):148-148
新课程改革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给全国各地小学提出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民族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已有不少先例,但大多是止步于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层面,而未深层次地发掘其美学价值。将民族审美文化作为小学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利用,比起前者有更深刻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以湘西州为例,阐述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海东地区的海东镇为例,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海东镇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远意义及措施.充分说明了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着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就是守护着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