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区藏戏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亦名“朗达”。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傲立于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苑之中,被称为东方戏剧艺术的“活化石”。藏戏传入康区已有300多年历史 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为宏扬佛教,迎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入藏。莲花生在修建藏传佛教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羌姆”的宗教祭祀仪典舞蹈。此即藏戏的雏形。至15世纪,被崇为藏戏鼻祖的僧人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组织能歌善舞的七姊妹,把民间音乐、舞蹈等同寺院羌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上根据语言、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一般将居住在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同胞统称为安多藏族。他们在藏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康巴”(即四川、云南地区)、“卫藏”(指西藏地区)地区藏族是相同的。但在风俗人情、服饰发展上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整个安多地区居住有回、汉、蒙、藏、土、撒拉、东乡等民族,其中的甘肃省夏河县,无论在安多藏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族习俗,特别是服饰的趋新改革方面都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安多多民族杂居的性质特点。 夏河是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所在地,是安多政治、文化、交通、宗教的中心,所以安多地区基本  相似文献   

3.
我州是一个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宗教地区,除汉族中有部分群众信仰宗教外,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宗教。目前,信仰的主要宗教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种。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在我州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少,同建州初期相比,现在信教群众的绝对人数有所增加。目前,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约四万人左右,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约有一  相似文献   

4.
世界史诗之王《格萨尔》孕育发祥的地方——康巴地区广泛流传一首谚语:“每一个康巴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在康区,《格萨尔》不仅以说唱形式存在,还与藏族民间文化的诸多形式——藏戏、舞蹈、寺院羌姆、民歌以及雕刻、绘画等等紧密相连,形成了康巴文化中独特而亮丽的格萨尔文化。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与政权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合一、分离三个时期.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对藏区基层政权构成了严重挑战,极大地削弱了基层政权的力量.在当前要通过不断完善藏区基层政权建设,以正确应对藏传佛教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西藏宗教面具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的宗教面具,可概括为跳神(羌姆)、悬挂两大类别。前者为各类宗教法会活动中神舞表演时佩戴的面具,后者为护佑佛法而悬挂于寺院,供万民百姓供养膜拜的面具。二者互相通融,均产生于酬神醮鬼、驱邪禳灾、守护佛法的宗教观念,属西藏“大五明”中的“内明”密宗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7.
开发潮     
四川阿坝着力打造百里藏羌文化走廊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从今年开始,投资2亿元在九寨沟环线旅游区内打造百里“藏羌文化走廊”。“藏羌文化走廊”从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延伸至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全程150公里左右,沿途居民以藏族和羌族为主。藏羌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集中。该项建设预计3年内完成。  相似文献   

8.
<正> 一、族称及语言文字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自称“博”或“博巴”,即为“吐蕃”的“蕃”音的汉字异写。在这个统一的族称之下,藏族又根据不同居住地区及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大体上唐宋间称为“吐蕃”;元代先称“吐蕃”,后称“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即指今西藏地区)、“朵甘”(朵即多,指今青海、甘南藏区;甘或叫甘思,指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地区),明代称“乌斯金”、“西番”  相似文献   

9.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宗教工作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本文认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在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和藏传佛教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导上下功夫。教义阐释要服务于国家利益,确保政治上自觉认同;融汇于中华文化,确保文化上自觉融合;交融于当今社会,确保社会上自觉适应。教育引导必须将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题贯穿始终,必须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必须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由于自身的问题,在新的形势已难免步履蹒跚,而今后若要重新散发出曾经的历史光芒,必须是一个更加理性、与政治彻底脱钩、敢于向外部文化敞开胸怀的宗教,同时建议以“道德宗教”为根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青海藏族     
<正>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称"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称"安多哇"。古代汉文史籍称为"吐蕃"。全国解放后统一称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语言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3个方言,青海藏族大多系安多方言。通用的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据藏族史书记载,是七世纪时图弥三菩扎多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  相似文献   

12.
美丽玉树     
《中国经济快讯》2010,(16):60-63
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相传为藏族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建立领地的地方,再加上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以及充满激情的康巴歌舞,被人们称为“最后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郭娟 《魅力中国》2014,(23):91-91
一、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概念的提出 “藏彝”民族文化走廊这一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个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但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古往今来,羌族的存在都是不可忽视、不可缺失的。从族群上来说,该走廊内的各民族均与历史上西北羌人有族源关系,从地域上来说,岷江上游羌族所居地域为藏彝走廊南下开口处,羌族在该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尔玛文化,且羌语为“藏彝”为走廊内四大语支之一,故我们可以从保存着非常深厚的古羌文化基因的羌学的角度,结合藏彝及其它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提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周默白 《西部大开发》2011,(10):120-121
唐卡是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作为最著名的佛教绘画形式之一,唐卡艺术兴起于吐蕃时期,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传承人、唐卡大师果洛·希热布大师介绍,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全部需  相似文献   

15.
藏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如今,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都分布有藏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  相似文献   

16.
藏族传统道德是以藏传佛教为基础、经历多个历史阶段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藏族文化系统之一。藏族传统道德所秉持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道德原则和不重名利、无私利众的道德价值,成为藏民族的共同心理,使西藏廉政文化建设具备共同的社会心理,从内部夯实了西藏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西藏廉政建设的深厚而肥沃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7.
《发展》2017,(12):61-62
1 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镇位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是历史上安多藏区宗教、政治、文化、商贸活动中心之一.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多高山草原,全年平均气温为-0.4℃~0.3℃,是典型的高原性气候,冷季长、暖季短.辖区内坐落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又有信奉莲花生大师的红教寺(宁玛派),还有尼姑寺院、清真寺、关帝庙等不同信仰的宗教场所.镇域范围内居住有藏、回、保安、东乡、撒拉、蒙古、满、土、壮、维吾尔等15个少数民族,藏、蒙古、土、满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汉族分别信仰藏传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相似文献   

18.
藏区的现代化,离不开藏文化的现代化;藏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为对藏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教文化体系,藏传佛教以其丰富的哲学内涵与广阔的知识体系对当代藏文化的现代化仍有着重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藏传佛教保存着藏族优秀的古代文化,传承着佛教的生命文化,维护着藏族的精神文化,捍卫着藏地的生态文化,并有助于当代人文精神、心理学和社会主义文化及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甘孜非遗     
<正>甘孜踢踏(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甘孜踢踏舞最初是从羌姆(寺庙跳神舞)中分流而演变出来,它是宗教意识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藏族早期本波教的祭礼舞蹈。甘孜寺作为霍尔十三寺的第一寺,大力学习和发展此舞蹈形式,随后甘孜民间结合当地文化发展到以经常娱乐为目的跳勋卓舞蹈,这就基本形成了甘孜踢踏的雏形。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大大推进了"甘孜踢踏"的发  相似文献   

20.
江璇 《魅力中国》2010,(6):303-303
本文结合藏传佛教简要的历史分析了其对藏族族群性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祥瑞”,“皈依三宝”和“五戒”的影响。总之,藏族人的性格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风貌,也表现了宗教信仰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