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韵"从字面来讲,就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等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等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古典舞的风貌及精髓。"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它是中国古典的艺术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
刘辉 《魅力中国》2011,(3):228-229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子午阴阳,相对想向,对比均衡”的道理也并非中国古典舞所独有,本文从运动的规律和法则讲述中国古典舞的“韵”和西方现代舞的“气”。  相似文献   

3.
严明华 《魅力中国》2014,(22):127-127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突出表现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而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它具有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加强调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本文主要阐述了古典舞中的“身韵”对古典舞的影响,以及古典舞与现代舞相融合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廖丽 《魅力中国》2010,(32):261-261
前言: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之间还不能划上一个等号。“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流而不是源”。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之间有着必在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与区别。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以中国古典舞同戏曲舞蹈在动作上的联系与差异区别为论点所进行分析和比较。去发现两种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所蕴藏着的一般规律和舞蹈的特殊规律。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得以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继承传统,为我所用。这些应该正是本文的作为。  相似文献   

5.
吴芳芳 《魅力中国》2013,(13):82-82
探究如何将现代舞的核心要素融入于中国古典舞结构的细枝末节当中,同时改革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模式,借鉴和学习现代舞的训练,让古典舞向现代舞一样拥有生动的肢体表现能力,并且解放其思维,使其更活跃、肢体更灵活生动,变成“自由而又拥有智慧和内涵”的创新者,这是文章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诗幔 《魅力中国》2011,(8):258-258
随着现今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艺术的发展也逐渐被人们关注,而古典舞这个被称为“中国典型”的舞种也在自身的领域里不断前进。虽然,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各异、内容颇多,但我们还是认为古典舞对下肢的训练占有重要意义,并且不可忽视,所以,在此我们主要是对古典舞中下肢环动训练的作用、意义和特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孙诗幔 《魅力中国》2010,(32):264-264
随着舞蹈事业的日益发展,作为中国代表舞种的中国古典舞也逐渐被人们关注。而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更是作为评价舞者身体能力的重要标准,所以,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在舞者们的眼中极为重要,尤其是对技术技巧中旋转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视。因此,凭借着多年以来对旋转的学习和了解,以及个人对旋转的深厚兴趣,我书写了“浅谈中国古典舞训练中旋转的要素”这一论文,并且以分析旋转的要素为中心内容,对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曾焯 《魅力中国》2011,(8):260-260
中国是有悠久的舞蹈传统的国家,然而那些教千年来所创作的古典舞蹈却没能留下完整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典舞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重建,我们国家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国外许多优秀的作品也涌入中国,在良好的大环境下,这时的舞蹈艺术家们才真正有条件向国外学习经典舞蹈艺术。国外经典舞蹈之一的“芭蕾舞”风行世界,受到中国舞蹈艺术家的青睐。中国的古典舞中加入了许多芭蕾舞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舞蹈作品,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芭蕾舞对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意义重大,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形成。中国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当代古典舞又将在未来接受更多外来元素的多方面影响。笔者想就芭蕾舞对我国当代古典舞的影响做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些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刘佳佳 《魅力中国》2014,(3):186-186
身韵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周正 《理论观察》2007,(5):181-182
按动静状态划分,美可以分为动态美与静态美。动态美是审美客体在运动状态中的一种美。与静态美相比,动态美具有高度的韵律、节奏和秩序,因此更集中、更典型、更鲜明。动态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体育赛场上的激烈竞技无疑是一道充满了动态美的亮丽的风景线。动态美是体育运动的主旋律,在体育赛场上,原本属于“异态”的“动态”,成为“常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洋 《魅力中国》2010,(9X):206-206
<正>在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建构者们无论在民族特性还是科学特性的强调中,都十分关注"身段"(后称"身韵")的重要性。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建设,是中国古典舞学科文化建设的划时代飞跃--它使得中国古典舞超越了"芭蕾框架+戏曲构件"的做法,确立了中国古典舞的"舞  相似文献   

12.
小楼大事     
吴倩 《走向世界》2011,(10):32-34
“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十一五”高分答卷的中国,通胀压力不断凸显,民生难题有待破解。新老问题交织的背景,使2011年“两会”关注度高于往年。在10余天时间里,中国的“两会”吸引了全世界亿万双目光的热切关注。“两会时间”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13.
赵昌会 《中国报道》2009,(3):110-110
金融危机“中国责任论”,表面上似乎是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尚之举,其实属于不负责任、是非不分的“自残行为”和道德堕落。  相似文献   

14.
刘奇 《发展》2009,(10):13-16
中国“三农”问题之复杂,堪称世界之最。中国为“三农”诊脉开方者,可谓阵容庞大,常常各示锦囊,各展妙计,但在各种意见纷呈中,毫不夸张地说,属于“盲人摸象”者不少。要为中国“三农”把准脉、开对方,必须倾听多种声音,整合各种观点。它既要与中央的大政方针吻合,又要与地方的实际结合,更要与民情民意契合,是历史的必然,规律的体现,民意的集中。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文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而不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告诉我们:天下事物,多元多样,可以和谐相处,互补互济,但不能苛求同一。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只有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周刊》2004,(15):14-15
《中国经济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则规定得更“具体”:“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中国人善于在骂声中成长壮大”;“廉租房要分出档次来,属于低保的是一种档次,属于低收入的是另一种档次。”;“无车日活动。不必要搞成一个汽车或者汽车文明的控诉会。”“我说他爱多大多大。除非他花更多的钱来买我们,否则他们就不能打败我们。”“总有一天让用户忘记IBM。”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关于改革方向的大争论中,有许多入套用传统社会的两分法,将中国当今的社会群体简单划分为“富人”与“穷人”、“权贵”与“弱势群体”、“精英”与“草根”两大类。吴敬琏指出,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将本属于大众这边的“中产阶级”划入到与大众敌对的社会集团中去了,不但搞乱了自己的阵线,而且实际上起到了转移目标,为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共同敌人,即极少数贪官污吏提供了掩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敏 《中国经贸》2013,(17):28-28
经济转型,应该转到哪里去?我的理解是,转到让人们不光“吃得饱”、还要”睡得香”。芸芸“饱食者”之中,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睡得香,晚上还能美梦连连? “睡不香”还算好的,“睡不着”就更麻烦了。现在,中国不在少数的企业家都属于“睡不着”这个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烦躁易怒”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