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尔图油藏为一长轴背斜中高渗层状构造油气藏。目前已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达95.5%以上。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我们经历了各个阶段的注水调控技术,随着新的矛盾的逐步凸显,我们根据油藏特征,提出了新的注水调控技术——变强度脉冲注水。通过脉冲式变强度注水提高注采比,有效的恢复了地层能量,初步试验取得较好效果,能够适应萨尔图油藏的开发特性,可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2.
贾志伟 《化工管理》2022,(24):72-74
文章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复杂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水驱规律,以此准确提升水驱效果、增强采收率,并采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控水稳油治理对策,确保采出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将含水上升率控制在标准数值以下,进一步促进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胡尖山油田侏罗系油藏开发技术政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立足生产动态资料,重点分析了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胡151延9、安65延9及油藏的开发特征,从控制采液强度,抑制底水锥进,合理注采比,提高注水见效程度等几个方面对侏罗系油藏进行开发效果分析,通过研究油藏开发现状,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及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控制采液强度,抑制边水推进,合理注采比,提高注水见效程度等几个方面对该区以后的高效开发进行探讨,提出稳产思路及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4.
裂缝性潜山变质岩油藏的生产特征复杂,以鸭儿峡油田志留系为例对该类油藏的开发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藏开发过程中高产井产量递减速度快、累积产油量高、持续时间长,低产井生产状态不稳定,注水初期油井见效明显,油藏含水变化复杂。油井转注、分层酸化压裂、卡水和深抽提液措施实施后油井含水下降,产油量明显上升,显示出良好的开发效果,为后期稳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海上油田开发受其特殊的条件限制,与传统开发相比多采取高速高效的开发方式,为此合理的水平井井网优选将会提高海上油藏开发经济效益,降低方案实施风险.结合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XH6区块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合理井网优选,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采油速度及合理注采比5项指标,从而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研究对同类的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边底水砂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在无水采油期、油井临界产量等内容方面,有较多的研究,但却缺乏油井见水后合理生产压差的优化方法。本文在系统试井方法的基础上,将油藏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油井综合含水率上升的特点,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中,含水上升率和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在含水率的不同阶段,油井合理生产压差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奈曼油田为整装注水开发油田,随着开发的深入,2018年奈曼油田年均综合含水已达到61.6%,年含水上升率达到8.3%,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奈曼油田主要面临局部水淹、水窜严重,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局部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部分电性解释偏低的未动用层产能不落实等问题,文章通过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水淹状况分析,奈曼油田的下步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孙鹏勃 《化工管理》2016,(12):59-59
目前随着A12块的深入开发,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表现出综合含水高、采油速度低的特征,产量形势比较严峻,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油藏埋深大,地面情况复杂,深斜井较多,多采用机械式抽油机采油,偏磨问题十分严重,对油藏工艺管理配套技术应用及管理进行调研,合理协调和管理采油项目工程,提升油田的管理能力以及作业能力,从而提升油田整体的工作效率,推进实现了采油工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使采油工艺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满足了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郑兴 《化工管理》2016,(7):203-204
王23-27区块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度大,含水上升快,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影响油田开发生产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高含水期实施了大修扶躺、压裂引效、封堵换层、卡漏注水等措施,现场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油田增产、稳产发挥了较大作用。实现了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增储稳产,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率,增加了可采储量,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对其它同类低渗油藏高含水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2004年起,试采一厂所辖油区内以沙埝油田为代表的多个油田,随着油藏进入中含水期后油井含水上升加快,由于日产液量不能与综合含水同步增长,导致日产油量的下降,以放大生产压差提液的方法在保持油田中高含水期产量相对稳定的同时,由于流体配伍性、井筒流速等条件的改变,这些油田均出现较为严重的油井结垢及腐蚀问题。因此,对垢样进行分析,并且找出合理的处理方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油田注水是维持地层能量,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对于注水开发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入水一部分用于驱动储层流体,另一部分则进入裂缝系统,起到充填裂缝、储存能量的作用。本文通过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对侯市北区长6油藏能量保持及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计算得到了有效注水率,为制定该区合理注采比提供了依据,研究方法对同类型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的确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当油田产量进入递减阶段后,需要根据已有的生产数据,确定递减指数,判断递减类型,利用递减率分析油田的递减情况和开发变化规律,预测油田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甲型水驱曲线和丙型水驱曲线,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根据综合递减率定义,联立求解得到综合递减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含水率的关系式。根据建立的综合递减率与含水率公式,可以形成不同递减指数下综合递减率与含水率的理论变化图版;依据BH油藏实际的生产动态,利用建立的方法,确定了不同区块的递减规律。研究表明,基于水驱特征曲线建立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油藏整体的运行规律和生产趋势,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油田的递减情况。  相似文献   

13.
小型稠油边水油藏可实施的增产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产液量优化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的特征,为实现小型稠油油藏经济、有效的开发,开展小型稠油边水油藏合理产液量的研究。以W油田工区为例,考虑构造位置对边水推进的影响,采用传统配产技术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单井产液量,延缓边水突进速度,提高水驱波及面积,改善W油田小型稠油边水油藏开发效果,为同等类型油藏的液量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缝洞油藏储层地质条件复杂,单井控制储量较难估算,而物质平衡法计算不需考虑油藏存在的复杂情况,仅仅依靠油藏压力、生产注采比等可以简单估算出储层单元储量.经过物质平衡法计算储量以及结合并位注采比资料优化单井注气-量.  相似文献   

15.
注蒸汽开发的热采稠油油藏SEC储量评估方法中只有递减法,合理确定递减率是储量评估的关键,但对于相对稳产或多段递减的热采稠油油藏递减率选取难度大。针对这一难题,考虑把国内计算蒸汽吞吐技术可采储量的方法—注采关系曲线法引入到证实储量评估中,辅助确定递减率。以小洼油田洼59块为例,其证实储量的计算结果符合油田的开发实际。该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对其他油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强 《化工管理》2022,(32):53-55
在海上油田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对油藏进行动态分析是十分常见且有必要的。此方法可以为更好地为油田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但不可忽视的是,实际的生产运用过程中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并掌握油藏动态分析方法,结合实际合理运用,保障开发工作有序进行。文章以某油气田开发井C13H为例,进行了油藏动态分析和事故分析,并给出了相应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7.
F油藏2015年投入开发,近年出现18口含水上升井。平均含水由15.0↑59.9%,日均影响油量39.5t,油井含水上升导致油藏递减快,稳产难度增大。文章主要通过油藏构造、底水厚度、生产过程中生产压差及采液强度对该区块见水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部分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期,油藏内已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为提高注水开发效率,需充分了解油藏内窜流通道的特征,为此基于模糊识别法识别窜流通道的存在性,基于含水特征指数曲线法和水驱特征指数曲线法识别窜流通道的模式类型.结合孤东油田某开发单元的实际生产情况,描述了该单元的窜流通道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对于石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油田生产出石油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工作。油田的前期油藏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为石油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这有利于对石油开采工作的规划,是进行之后石油开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勘查水平,为勘查出良好的石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地质油藏的认识随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不断滚动进行,贯穿于油气田的整个生命周期.实践证明,油气田开发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对油气藏的认识,即油藏描述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目前,中海油地质油藏数据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静态数据应用困难.转变管理思路,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出发,对地质油藏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为油田开发生产和再认识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