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9年5月1日开始,我国国有金融企业将正式进入“进场交易”时代。而这一变化首当其冲体现在近日财政部公布的第54号令《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中,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此《办法》为金融国资交易提供了行为准则。《办法》中明确,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以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交易为主要方式,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采取直接协议方式转让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3月17日公布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为近40万亿的金融国资交易提供了行为准则。《办法》明确,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以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交易为主要方式,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采取直  相似文献   

3.
综合信息     
【财政金融】财政部近日透露,《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予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表示,《办法》的施行将加强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的监督管理,规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合法权益。据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并占有国有资产的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以下简称“金融企业”)的资产评估,适用本办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评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相似文献   

4.
焦点     
《中国信用卡》2009,(9):4-4
全国财政收入降幅收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办法》出台;国资委要求央企全面清理金融衍生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商业蓝皮书;  相似文献   

5.
一、价值评估在金融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作为履行金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部门,近年来,我们分别出台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47号)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54号),不仅明确了金融企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各种经济行为,而且强调资产评估结果是确定金融企业国有股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已发布,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颁布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以下简称《金融报告指南》),在总结我国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规范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的相关问题。纵观本次颁发的《金融报告指南》,有以下几点认识与感受。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会财会》2004,(6):56-56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2003年12月31日公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以下简称《办法》),对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作出了规定。为做好《办法》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管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是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国资监管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  相似文献   

8.
屠骏 《证券导刊》2009,(11):23-24
无论通过协议方式还是大宗交易,对外转让上市金融企业国有股份和金融企业对外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份都必须遵照市价执行。显示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政策意图。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施行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拍卖以其公开性、竞争性、规范性和专业化服务,在为国有资产转让决策人、实施者提供了一定保护和免责的同时。将使国有资产流动更加规范有序。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值增值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会财会》2004,(4):57-6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以下统称转让方)将所持有的企业国有产权有偿转让给境内外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受让方)的活动适用本办法。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是指国家对企业以…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28日颁布,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产法》),为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法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会财会》2012,(11):58-60
财教[2012]242号2012年8月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92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事业单位产权登记),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是指财政部门代表同级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会财会》2014,(3):64-64
正财教函〔2013〕243号2013年12月11日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2〕242号,以下简称《办法》),财政部将于2014年1月1日起组织开展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发证工作。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本级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由财政部制定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规范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并促进中央文化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从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5.
1.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资产法》,该法全文共九章七十七条,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的定义、适用范围、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选择、国有资产评估、国有资产转让、法律责任等方面。《国有企业资产法》针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监管的基本原则,健全了监管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质疑与争议从何而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的加速推进,国有资产(含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步伐明显加快。在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转让)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充分体现市场化处置“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透明、竞争、择优”的优势,无论是银行抵债资产、金融不良债权、企业股权等国有资产处置转让,大多选择了公开拍卖等市场化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7.
聚焦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日前由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公布,该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将所持有的企业国有产权有偿转让给境内外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活动,将适用该办法。而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会财会》2006,(4):56-5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会财会》2005,(12):53-5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企业国有…  相似文献   

20.
王琰赟 《投资与合作》2014,(12):460-460
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茄国企业国肴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产法》),法律从出资人职责、企业高管选任、关系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国有资产监督及其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本文旨在研究《企业国有资产法》对防控国有资产损失的成效及不足,并提出在法律指导下更好防控国有资产损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