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斌 《当代经济》1999,(3):19-19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指导思想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的改革,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合作、恪守信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转变政府职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银企关系 各级政府在协调银企关系上,要沿着市场经济的走向来为银行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把重点放在加快企业改革,加强银行规范经营上,使银企双方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府不要简单的干预银行与企业的具体业务,要建立…  相似文献   

2.
论银企关系的新发展杨小安,魏晓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银企之间交往必将日趋频繁并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既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郑爱燕 《经济师》2009,(5):256-256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银行有维护债权的权力,有支持企业发展的义务,企业有向银行借贷的权力,有按合同规定向银行还本付息的义务。为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努力实现银企双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企关系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笔者分析了我国当前银企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转轨时期市场型银企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转轨时期市场型银企关系的构建●刘葆杨锋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系中,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两大主体,银企双方除自身按市场经济要求发生变革之外,还会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联动产生嬗变。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重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银企关系,实质上是企业与银行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通过资金买卖联结产生的一种再分配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双方都是独立自主的市场经济主体,处于平等地位,企业和银行都依法拥有对自己资产的使用权、分配权、处置权,银企之间的存贷往来是依法确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2.互惠互利的诚实信用关系。“无信则不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良好信用基础上的互惠互利关系。银行以信用中介的身份,一方面吸收社  相似文献   

7.
阳林 《当代经济科学》1996,18(2):116-117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新探阳林一、企业过度负债是影响银企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因从十余年的改革实践着,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而言,改革进程迟缓,步且艰难.除少数企业很快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水性",如鱼得水,自...  相似文献   

8.
<正>银行和企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元素,更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趋于成熟,两者各自的独立改革和发展也开始进入脱股换骨的攻坚阶段,并逐步与国际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但是,由于受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因素和环境的制约、影响,银行和企业之间历史上形成的不正常的关系和矛盾,却随着银行商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以至在阻滞自身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严重妨碍国民经济的新机制运行和市场经济进程.因此,探讨并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企关系,已引起经济界、金融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切和重视.银行系统已把改善银企关系列为“九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也想从剖析银企关系的现状及问题入手,根据近几年最新的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成果,对如何改善银企关系,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各界同仁及朋友赐教指正.  相似文献   

9.
陈光宇 《经济师》1997,(3):79-80
市场经济呼唤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陈光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企业发展、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银企信用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市场经济信用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松散割裂型银企关系现状使得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在转轨经济时期,民营企业与银行构建新型紧密型银企关系是最适合的选择.民营大企业可以和银行建立关系型合作关系.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施主办银行制度.民营企业与银行紧密型银企关系的建立离不开银行和企业各自的改革和努力,也离不开信用制度的完善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谈当前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基本准则许贵林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必须是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正确摆正银企双方的位置,促进银企关系的健康发展,其基本准则有以下四条。1、主体平等。所谓的主体平等,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和企业是平等的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贷款数据研究了银企关系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检验了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对银企关系作用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公司性质与贷款银行规模对银企关系作用机制有不同影响,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同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注重银企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作用。本文还发现,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实现了银行间信息共享,银企关系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来稿摘登     
按照市场经济的 要求重构银企关系 杨振华 曲孟祥 新型的银企关系应该是:①平等自主关系。银行与企业都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二者之间应以自主、平等的身份打交道。②竞争选择关系。银行要选择那些产品市场大、资金增值高、经营风险小、本息清偿快的企业作为自己的贷款对象;工商企业要选择资金实力雄厚、贷款利息合理、服务质量优的银行作为自己的开户行。③参与渗透关系。银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已经陷入互相羁绊、互为困扰的泥潭,极大地阻碍了银行体制和企业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使银企走出互为掣肘的被动局面,构造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新型银企关系,以促进经济和金融的新一轮腾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现状:银企关系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5.
聂增录 《经济论坛》1998,(24):32-33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相互渗透,由信用中介走向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成为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银行和企业是我国经济中重要的经济要素,银企和谐发展能为社会贡献最佳的效益。而在我国,传统的银企关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银企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制约着各项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新型银企关系即相互支持、相互制约、互惠互利的关系已成为必然。一、银企合作应各自把好关口,以“信”为先“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企业只要有实力,...  相似文献   

18.
陈建红 《经济师》2003,(12):222-222
信用对银企双方的发展至关重要 ,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信用关系恶化将对银行、企业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提升企业的诚信度 ,进一步密切银企合作关系 ,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9.
重塑银企关系的金融思考□刘文纲檀书波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关系,健康、合理的银企关系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促进银行资产安全、高效地运营。近几年来,我国银企关系出现了恶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20.
<正>一种银企关系模式的形成,既有其内因的作用,更有其外固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影响对于银企关系的发展和动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银企关系运作的主要外部因素即政府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体系的粗浅剖析,探究营造新型银企关系健康、规范运作的外部环境。 一、政府行为:由包办代替到协调服务和宏观监管 发达国家的银行和企业、都是以完全独立的法人身份生存于市场经济生活中。它们既不受政府的特殊保护,生死兴衰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同时也不受政府法律允许之外的指手划脚,经营什么、如何经营,完全由自己决定。因此,发达国家的银企关系,也完全由银行和企业依据市场法则和利益要求进行自我调节,政府的职能是法律监督和收税。 中国的银企关系与发达国家绝然不同的是过多地掺入了政府色彩。企业由政府投资兴建,银行由政府管理经营。一切自然而然地由政府包办代替,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资金的供应量、供应方式,利率确定;企业对企业的选择等,均由政府指定。这种政府行为是由当时国家经济体制决定的。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市场作用被否定,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银行也仅仅是政府的现金收付和转帐核算组织。于是,企业所需资金和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