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璇 《中国外资》2010,(16):41-42
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渐突出且规模非常大,若不尽快处理和解决,拖延的结果不但会增大问题解决的难度,而且会使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加剧,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和效率,增加社会成本。因此本文就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工作的实际,以及商业银行实际的财务成果,参照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一些指标,选择了不良贷款治理诸因素的区间,证明在目前的环境下仅靠银行治理不良贷款,对银行来说要求很高,笔者认为,在我国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之前,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目标是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努力,运用各方面的资源,从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社会信用、政府支持、市场创新诸方面综合治理,为治理不良贷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3.
银行不良贷款与企业不良债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之普遍,数额之巨在,损失之惨重,在国内史无前例,在国际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按保守的估计,银行不良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20%-30%,若按此比例计算,1997年末我国银行不良贷款达14,983—22,474亿元,其中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约1.5万亿元左右,且仅为帐面不良贷款。因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隐蔽性、递增性、贷款质量占用形态的不合理性,实际不良贷款比帐面情况更为严重。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如此巨额不良贷款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原因。从银行外部来看,主要是国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多次地区性金融危机影响.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例不断攀升.其中尤以亚洲最为严重.直接损害了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安全,不良贷款问题成为各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宁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6):25-32,6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任务。世界各国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有多种可供参考的方式,我国则采取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资产,但却面临缺乏法律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道德风险及定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渐突出且规模非常大,若不尽快处理和解决,拖延的结果不但会增大问题解决的难度,而且会使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加剧,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和效率,增加社会成本.因此本文就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将对整个经济改革乃至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其它种种原因,大量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发展的软肋,成为银行企业走向现代企业的羁绊,也严重威胁着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通过正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借鉴他山之石,对新形势下我国不良贷款问题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思考和探究,以期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9.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为16.86%,按照“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率为20.36%。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失信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失信容易造成银企博弈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银行惜贷,从而降低信贷市场的效率和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解决企业失信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于受当地经济环境、社会信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清收盘活困难,已成为困扰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症结。近年来,银行普遍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力度,但清降的效果不太明显,不良贷款前清后冒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贷款营销乏力,一些行出现有效投入和贷款余额“双降”、不良贷款绝对额和占比“双升”的现象,信贷资产有继续劣化的趋势。因此,探索欠发达地区银行不良贷款清降的有效途径,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困绕和束缚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经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金融对经济承担助推器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亚洲金融危机还在不断蔓延和深化,全球经济金融仍然潜伏动荡的条件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高额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它影响了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难以为继,甚至会发生支付问题。因此,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存量不良贷款已成为解决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3.
涂永红 《银行家》2003,(3):54-57
受外界变化、银行失误、借款人方面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及由于制度变迁的大背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处于26%的高位,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高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保持市场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障碍.开拓新的思路,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系统,及时诊断问题贷款,控制不良贷款增量,加速不良贷款存量的处理,是我国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秦慧群  钟茜 《时代金融》2013,(6):209-210
不良贷款问题是当今银行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预测和控制不良贷款是银行领导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发展银行近年不良贷款的相关数据,以"利息收入、资本充足率、总资产、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存贷比"为影响不良贷款的因素,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来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金额,应用MATLAB进行残差分析,并结合灰度预测中关联度的概念,得出影响不良贷款的各个因素的关联度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机,采取多种形式有意逃废银行债务,逃避银行监督,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这不仅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加速转轨,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全面分析问题,采取切除实效措施维护信贷资产安全,化解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张宁 《金融论坛》2005,(6):25-3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主要是银行不良贷款大量增加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这不仅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进程 ,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这是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为此 ,全面分析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化解银行不良贷款 ,已成为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成因 :历史与现实并存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信贷资产风险加剧 ,是我国长期以来社会经济运行和金融体制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 ,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既有历史的因素 ,也有现实的因素 ;既有制度方面的问题 ,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姚立才 《现代金融》2005,(11):11-12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步伐,在改革的过程中,巨额不良贷款正在成为我国政府和银行最为棘手的问题,不良贷款金额巨大表明银行运作不尽人意,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令人堪忧的金融业现状.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成为影响我国国有银行与西方银行平等竞争的沉重包袱,也是影响国有银行和国际接轨的一个“瓶颈”,为尽快治理不良贷款,对西方银行的一些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可大胆采用,实行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20.
灰色预测方法在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其影响不良贷款可以界定为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那部分贷款,按照人民银行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在这五类贷款中,次级、可疑和损失视同不良贷款。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被不良贷款所拖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不良资产的危害性。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我国银行近年来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了银行放款能力。其次是如果靠发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