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劳动力的质量变化,单纯从业人数及其变化无法准确地反映劳动投入水平及其变化,因此需要编制包括劳动质量变化的劳动投入指数.然而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乏,既有研究只编制了2000年之前的劳动投入指数.因此,本文在对劳动者按受教育年限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行业教育程度矩阵和行业劳动者报酬矩阵构造出2000年之后的劳动者报酬向量,然后运用tornqvist指数编制了反映劳动质量变化的劳动投入指数,最后计算了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劳动投入指数的分析表明,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是目前我国劳动投入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劳动质量改善在劳动投入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通过对要素投入贡献的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依靠资本推动的,因此,现阶段我国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的指数方法,对中国1982至2000年的劳动投入质量改善源泉做了量化的实证研究,为此建立了中国按照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五种飞行员性交叉分类的五个基年的劳动就业人数数据库和劳动报酬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劳动投稿质量发送的源泉做了结构化的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的指数方法 ,对中国 1982至 2 0 0 0年的劳动投入质量改善源泉做了量化的实证研究 ,为此建立了中国按照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五种劳动属性交叉分类的五个基年的劳动就业人数数据库和劳动报酬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劳动投入质量改善的源泉做了结构化的分解。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对中国1987年~2000年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的指数方法,对人力资本对中国1987年 ̄2000年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做了量化的实证研究,运用经济增长核算的方法,将我国经济总体和分行业的增长率按投入要素进行分解,从而可以在数量上明确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把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中国劳动者的增长称为中国人力资本的增长,也即把劳动投入分解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非人力资本的增长,从而可求出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6.
吴丹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3):120-124
首先,分析了全球科技投入规模的变化趋势,总结了中国科技投入规模的分布结构与变化特征。其次,采用弹性系数法,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投入的经济增长贡献弹性系数;然后,对中国科技投入规模进行预测,结合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变化趋势,采用GM(1,1) 等维新息模型和趋势预测模型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全社会R&D经费支出。最后,提出了保障实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预期目标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4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高达21.5%,其中,1991—2001年中国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21.3%,中国科技投入经济增长贡献弹性系数为1.47,2002—2012年中国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23.1%,中国科技投入经济增长贡献弹性系数为2.04。预计2020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将达到27 312亿元左右,中国有望从“世界科技大国”转变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7.
任若恩  孙琳琳 《经济学》2009,(2):925-950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可持续性。本文介绍了TFP测量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使用KLEMS框架测算我国行业层次的TFP增长率以及Domar加权的TFP增长率。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间投入是我国行业层次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资本投入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低的边际劳动效率劳动投入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可持续性。本文介绍了TFP测量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使用KLEMS框架测算我国行业层次的TFP增长率以及Domar加权的TFP增长率。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间投入是我国行业层次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资本投入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低的边际劳动效率劳动投入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投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投入的数量及质量变化趋势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发现综合考虑数量以及质量变化后,中国的劳动投入在1978-2012年间平均增长3.3%,其中数量变化对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为45%,质量变化对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一半。展望"十三五",受人口转型影响,中国就业人口数量将总体趋于下降;而随着劳动力继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继续稳步提升,中国劳动力质量将继续提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人口数量下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假设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年均进步率为5.1%;此外,通过计算还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9%、12.53%和2.27%。资本、劳动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18.03%和53.5%。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5%,超过了资本、劳动两者贡献之和,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北卡罗来那大学Chapel Hill分校和中国预防医学会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数据,估计出1990年~2000年我国的工资方程和人力资本增长率。结合该时期经济增长,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数据,我估算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本文还详细讨论了统计年鉴中产出、资本和劳动数据存在的问题,在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详细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当的纠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方向是决定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技术进步方向的定量研究仍然十分欠缺。本文尝试在生产函数中同时引入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和劳动增强型生产率,直接在微观层面识别和估计技术进步方向。综合使用1999—201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偏向性特征:劳动增强型生产率增速保持稳定,年均增长10%,带动产出年均增长1.0%;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带动产出年均增长2.5%,但金融危机过后尤其是201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演进,有偏技术进步对产出的相对贡献不断提高,并在样本后期成为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估计结果还显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企业自身成长,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贡献有限,配置效率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本文刻画了21世纪近20年中国制造业技术变迁的整体图景,可以为新常态下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选择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3.
陈永志  叶昶 《发展研究》2001,(12):46-48
一、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1571亿元,占GDP比重达40.1%,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2.4%,高于GDP增长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不仅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同时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  相似文献   

14.
李展 《当代财经》2021,(6):3-13
基于涵括全部行业的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被运用于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效应被纳入核算框架以考察其对TFP的影响.随后,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被分解为要素投入增长率与服务价格两项以探索其行业来源及其成因.测度结果显示,1978-2018年,中国TFP年均增长率为0.90%,其中0.32%来自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的净效应,后者贡献了 36%的中国TFP增长率.将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分解至行业层面,结果显示,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错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量资本流入回报率较低的服务业部门,劳动配置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劳动从回报率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入回报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  相似文献   

15.
一、广东工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1.伴随着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增长。1980—2002年问,广东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7.6倍,年均增长22.5%:工业从业人数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5.5%。在1978—1984、1984。1990、1990~1995、1995~2002四个时间段内,广东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从业者人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28.0%、36.0%、13.7%和6.4%、6.7%、6.5%、3.6%。  相似文献   

16.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中要素作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这一方面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 ,以新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 ,对东中西部各地区 1 978— 2 0 0 2年劳动、资本、技术的增长率及对GDP的贡献进行分析 ,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在要素投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的差异 ,分析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总被引:277,自引:8,他引:277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1993年以来,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势头;(2)1979—2004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3)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偏低、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改革以来消费收人基本状况及分配中的主要问题经济改革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87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4.2%,货币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1%,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4.8%。分阶段看,收入增长率波动性比较大。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发生了四次波动,即1978——1980年为中速增长期,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4.5%,货币平均工资年均增长9.8%;1981——1983年  相似文献   

19.
高楷 《经济导刊》2007,(11):83-84
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十五"期间,福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2000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32元增至2006的12321元,五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0.6%,同期GDP年均增长10.8%,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而农村居民收入落后于经济增长.2001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比较低,均低于同期GDP增长率.2000年至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30元增至2005年的4450元,增加1220元,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6%,只有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0.8%的61.1%,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庞磊  陈晓磊 《技术经济》2024,43(1):152-163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的增长动力切换关键时期,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基于2000—2022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聚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问题,探讨了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时空演变与“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劳动、研发性劳动、生产投入以及研发投入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2)中国增长动力切换经历了“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投入”、“研发性劳动与生产投入”以及“研发性劳动与研发投入”三个阶段;(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时空演变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段异质性,不同区域和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显著差异;(4)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具有外部制约条件,存在“双门槛”效应。同时,采用主实验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对比、双边缩尾、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机制、路径与制约条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