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概念城市经济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65年威尔·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然而,城市地区的经济学研究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有对城镇功能、劳动分工是以何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以及现在我们称之为外部经济或聚集经济的相关评论。同时,在《国富论》中也包含着许多亚当·斯密关于城市经济是如何发挥功能的洞见。又如,我们都清楚马歇尔在其192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探讨了“工业区”外部经济的影响,即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相互就近选址布局,这种聚集行为提高了他们所在地区或城镇共同的生产效… 相似文献
4.
自1883年卡尔·马克思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历了曲折然而深入的发展,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颇有影响力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先后对马克思的有关经济思想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并围绕一些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战。可以说,20世纪的经济学家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不能算是经济学家;对20世纪经济 相似文献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6)
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不少学生留学欧美,其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经济理论及欧美、东南亚经济问题,其中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学方面成就巨大。不少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学博士回到国内,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经济学再次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在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及西方经济学名著的迻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经济学奖比其他学科设立晚许多年,首次颁奖是在1969年。到1999年共颁发了30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自全球的44位经济学家获此殊荣。其中,美国的得主最多,共27名,约占61.4%。其他国家依次为:英国7名,瑞典和挪威各2名,前苏联、荷兰、法国、德国、加拿大及印度各1名。 1969年 挪威的雷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荷兰的扬丁伯根(JanTinbergen)由于研究和应用动态数学模型,据此分析 相似文献
8.
9.
10.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超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3,(1):85-98
近代国库史研究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0世纪以来,学人从不同维度对国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时间为线索,国库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9年前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其又以1938年《公库法》的颁布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二是1949年后的国库史研究,呈现明显的“财政史”视角与“现代化”尺度。及至近年,国库问题愈发受到学界重视,研究视域不断拓展。但就研究脉络言,国库与财税、金融之关联并未彰显;偏重于国库的财政意义,对其背后的政治意蕴关注不足;国库思想、制度与政策的关联分析不足,制度与实践有脱节之处。国库史研究需注重国库思想、国库与财税及货币、国库与地方库、中外国库比较等多维面向,把握国库与银行金融、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0,(1)
丹砂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重要矿物,早在石器时代即被我国先民认识和利用,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丹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1至1949年的研究兴起及初步发展阶段,1949至1978年的研究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的研究迅速发展和全面推进阶段。三个研究阶段各有特色,但整体反映出丹砂研究范围更加宽广、成果日益丰硕、研究方法越发多样、研究的内容特色更加突出、研究的国内外交流逐渐频繁等趋势,这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然20世纪以来的丹砂研究仍有许多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如扩大、改善研究人员的队伍及构成、丰富研究内容、注重新资料运用、开阔研究视野及创新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经济学界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经济理论的撂讨,不断推进经济理论的创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嗣开设7年来,总结其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前沿意识。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三个意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不断推出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严谨的力作,保持和光大自己鲜明的栏目特色和学科优势,就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建设名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论21世纪的中国产业经济学与知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活动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联系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被认为是它的主体。当今,日益走近我们的知识经济也将成为面向21世纪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但针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特征和现实条件,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仍然是第二产业。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科学态度是既积极争取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把当前的重点放大全面改善和培育创新的基础和条件:(1)狠抓教育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是我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这10年间,我国经济由于受世界经济环境和自身一些客观因素等的影响,经济曾出现过“过热”或“过疲”的现象,发展可谓跌宕起伏、曲曲折折,但政府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得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率,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国内生产 1985年前后,我国经济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社会购买力增强,有效供给不足,通货膨胀严重。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央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强力紧缩政策。到1990年,政府的治理整顿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会总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在20世纪所经历的动荡与变革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既有抵御外敌入侵和欺凌的救亡运动和民族解放战争,又有推翻旧制度的两次民主革命;既有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也有在现代迷信支配下的狂热和浩劫。这些跌宕起伏、恣肆汪洋的社会面貌,给了城市文化以特别的刺激、推动乃至伤害,使其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发展态势,经历了异乎寻常的曲折和艰难。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今天,回顾这100年来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蕴涵在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总结中国城市文化在本世纪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它与社会变迁的相关性,应… 相似文献
19.
从福特到盖茨,我们介绍了10位企业家在战略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他们只是更多优秀企业家的代表和缩影。 从福特开始,这些优秀企业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不再是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是在尽可能地为顾客和职工以及其他合作者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使自已获得满意的价值。他们实际上也获得了价值的最大化——不是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是一个庞大的合作群体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与之呼应,中国经济学研究也出现了国际社科界少见的繁荣,其文献量在中国社会科学学科文献量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浏览这些文献,感觉应用性的文章居多而关注中国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偏少,即存在明显的微观讨论过剩,宏观探索不足的现象,且相关文献散见于各报刊,难以集中体现相关学术探讨的进程与成果.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刘诗白主编的论文集--<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则弥补了上述不足,为系统、全面、动态地了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宽大而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