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迈向世界文化名城之路上,杭州通过重构城市人文精神,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释放出新的魅力。“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以文兴城”的杭州城市实践使古老的名城再次焕发出生机活力,呈现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如何精准把握城市人文特色,通过城市精神重塑贯通城市历史和现实,以“文化城市”的理念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特别重要,杭州正是通过城市人文精神的时代重构与国际表达,在凸显城市特色中有力塑造了城市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艺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世界文艺理论宝库中灿烂的明珠.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滋润了无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与道德追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化或情感性成分,是一种重仁讲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文化.有的文化学者甚至认为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艺术精神.的确,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文艺创作与理论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中华文艺理论人文精神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发展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符号魅力。整合汉字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人文精神等汉字文化特征,将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立象”与“尽意”的角度探讨汉字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挖掘,可以开拓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新思路和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课题之一.本文以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及高等教育的关系切入主题,对人文精神在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传统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的彩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术界一度沸沸扬扬的“人文精神”讨论入手,具体分析中国人文精神的现状——落俗和媚俗的表现:痞和纯情。指出:中国人文精神的出路从社会角度讲,是要从“圣人之德”复归为“小人之德”,从个人角度讲就是对知识分子“本心”的自我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6.
从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文化价值批判理论出发,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非文化化”现象,认为当前大众文化丧失了精神价值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导致文化的内在性价值逐渐失落而工具性价值却El益高扬。因此,制定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中经济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以及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是大众文化重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杭州人文精神是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人文资本。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坚持经济文化互动发展原则,挖掘杭州人文精神的现时代价值,以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而推进“生活品质之城”的创建。随着创建“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的需要,城市人文精神建构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代文学尽管千姿百态几近杂多,但夕秀虽振,难忘朝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并未消失而得以传承,得以重新组合和排列,而且成为创新的酵母。如下的一些“历史模子”,把台湾当代文学置于中国人文精神必然的历史情境中,举凡有价值的文学创作,也在这种拥抱中,获取新的激情、感悟和灵感。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阻力与冲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因此,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提出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的思考,以塑造文明的、社会的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0.
卢铿 《商周刊》2011,(21):93-93
“新文化地产”之“新”。本质上表现在通过居住的文化进步来实现一种富于时代感的新型人文精神,一种由时代和民族的文化建构发展而形成的总体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怎样重新审视其文化传统,找到文化传统中的现代价值呢?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可以互补与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结合点;在传统的“人天和谐”理念中可以提炼出现代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价值来。  相似文献   

12.
“孝”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是构建血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是孝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之上的社会。为此,“孝”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大表现之一,而儒墨两家之“孝”又有一定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维度的划分,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划分为世界观、家庭观、他人观、事业观和精神观五个维度,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白酒品类消费动机进行了分类概括,把白酒消费动机概括为“自然养生”型、“医疗保健”型、“共享天伦”型、“礼尚往来”型、“人情关系”型和“文化体验”型六类消费动机,并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研究了它与白酒品类消费动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儒商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济现象。这里,“儒”可理解为“知识”,“商”可理解为“经济”、把“儒”和“商”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之道和经营之道统一起来,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企业经营者,我们称之为“儒商”。儒商们的“用人之道”值得身处新经济时代、实践“学而优则商”的现代企业家们潜心研究、吸取精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一、德、功、才相统一,用人唯贤的用人原则 1.论德定次,用人唯贤。德、功、才三者并非并列、同等重要。古人云:“有才者未必皆君子,有德者必不同小人”。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即选用人才的原则,应将德行放在首位,唯贤者方用之。  相似文献   

15.
人文的核心是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理念,是一个地方的“魂”,是凝聚和团结人民实现奋斗目标的理想信念和共同追求,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打造人文桐乡的重点,就是培育和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一、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必须正确审视人文精神一是经济视角。从经济层面看人文精神,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育,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社会的发展氛围比较浓厚,就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政治方面“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性;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的“集中统一”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中国特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先生的第三篇文章主要从人类的整体观、技性与人性、文化的共生与文明的对话等视角来讨论全球体系中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相处之道以及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如何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的文化资源。这种讨论,也是全球化与地方社会对应关系经由人类学视角所进行的具体的努力和实践。简言之,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所积累起来的对异文化理解的精髓与人文精神,一定会为“和而不同”与高科技的全球社会的建立,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初,伴随着台湾向现代化迈进掀起的“文化热”,台湾学者金耀基先生发表了《从传统到现代》一书,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向“现代化”转型的问题。可以说,金氏转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构的基本不同点。他认为,只要以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切人口,把两种文化结构中各自的长处融合为一种“运作的、功能的综合”系统,则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导向现代化了。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日趋完善,现在的新高职便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目前,全国高职呈现为一种外延式增长,即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高职发展的“异化”,即追求规模效益,急功近利。这种发展的功利化目的,无法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们走进当代人文精神,并且在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技术理性支配下,职业教育本身越来越远离人文文化,缺乏人文精神,越来越远离教育培养“人”的“应然目的”,而从事着实际培养“人力”的职业培训的“实然目的”。高职教育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邹丽敏 《江南论坛》2003,(12):41-42
“吴文化”从3000多年前在无锡梅里诞生,泰伯仲雍的“断发文身,植桑织帛”标明“吴文化”的起点不但追求温饱生活,而且提出了明志立身,摆脱蒙昧。追求人文精神的需求。而这一显著有别于中华其他古文化的特点,确定了“吴文化”的辉煌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的变迁,“吴文化”从小小的梅里诞生,发展成为吴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