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一样,自由有序的流动是必然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既有动力也有需要,问题的关键是统筹城乡劳动力的最优路径,要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缺失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2.
《中外企业》2003,(2):64-69
目前,无论是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还是异地转移、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均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就业风险远大于城市劳动力,这是影响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外企业》2003,(2):40-44
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扬州市的实践表明: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不断需求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动力,科技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推动力,政府力求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力。扬州市的实践还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影响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农村、农民的事,而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县、一个市小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需要国家的宏观制度环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工资分配是企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企业工资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的原因多样,但劳动力价格背离其价值是工资分配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理论上进一步确立职工工资由劳动力市场价格决定的理论,对促进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实践,缓解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内薪酬管理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简单化减薪导致核心人才流失的现象。借助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简单减薪会导致内外劳动力市场的平衡被打破,以及会让企业核心人才流失。提高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内部劳动力市场薪酬管理的效率,改善中小企业在激励留住核心人才的不利局面的关键在于小企业薪酬激励机制设计应把握好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7.
20多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收入分配层面中特别是在城乡收入的差距上有相对扩大的趋势,由此而引发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大连市来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六五”末年的2%上升到“十五”末年的11.6%。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大连市农村劳动力外流规模?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其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与对策探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目前农村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为70%,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高出几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激发了新一代农民冲破传统观念,离开休养生息的土地,到外面闯荡的强烈欲望。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民工潮”,即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利用农闲之时,自发组织季节性外出,到城市打工或经商。当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季节性、临时性和转移的不完全性。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转移规模大、转移长期性、转移完全性的特点。现阶段,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更是有效地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本文从扬州为例,分析了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问题。失地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更为社会所关注。在转移就业问题上,许多地方大多在创业就业培训、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开展就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而这篇调查报告提出,在采取通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城市发达地区常常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不良社会状况,究其原因表明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很好的渠道,不能有序的发展起来。现如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仅靠自发性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其中必须要严格--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提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问题”我表示对此很有想法。参考资料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的组织化形式没有形成,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大多都是自发的形式。这种现状严重妨碍我国经济的进步。此现象对人们的挑战就是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建设势,创建供求方与供应方之间渠道畅通的良好环境。本文以志丹县候河组为例,分析其组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焦点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间不平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纯收入的逐步提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3.
赵新安 《活力》2010,(8):57-57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先后启动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项目。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本文拟结合我市实际.通过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索优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尤其是文化素质状况,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探索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措施和办法,无疑对进一步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赵振芳 《民营科技》2008,(5):120-120
“十一五规划”已进入第三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入手,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当前贵州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进行了总量上和结构上描述。在此基础上对贵州对劳动力的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发现贵州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缺口拉大,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并存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贵州劳动力市场产生问题的相应对策,包括有从扩大劳动力需求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乡村振兴的视角看,人才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支撑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贡献。在实践中,农村劳动力培育面临着以下困难:区域经济差异直接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效,培训目标人群与参与人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地培训资源有限导致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足。为此提议:将农村劳动力培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开展规划设计,加大资源投入,促成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加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尽快缩短劳动力资源水平的城乡差异,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富余状况调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富余状况调查是一项十分繁复、困难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许许多多难以解决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廓清诸多其他因素,从现实情况出发推定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数量:其次,对林业、牧业、渔业全面调查测算,确定农村劳动力林、牧、渔三业具体就业人数:再次,着眼秋季,以主产作物、主产地区为依据,兼顾多种情况,综合选点,抽样调查,测算农村劳动力的耕作能力,从而确定农村劳动力的农业需求数量;最后,从农村劳动力资源实际数量中扣除林、牧、渔、农四业就业人数,从而得出全省农村劳动力富余总量。  相似文献   

19.
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同其他经济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达1.5亿人左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的有限增长的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长期存在,只不过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问题没有表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问题便暴露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短缺经济现状得到改变,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暴露得更为明显。它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控制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二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个途径是在农村地区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第二个途径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农户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要求劳动力转移的效益最大化;农村基层政府所要求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劳动力解放思想,培训技能,提高素质,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