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县内人口流动与就地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六普"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探究县内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并辅以胡焕庸线划分地域进行分析,结合县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城镇化影响特征,判断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地区,以期为各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县内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环渤海湾、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江南丘陵、两广丘陵地区未来城镇化发展适合走就地城镇化道路,华北平原南部江苏省、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地区就地城镇化条件充分,区域均衡城镇化局面有望实现;(2)以胡焕庸线将中国划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后可以甄别出西宁—兰州—银川—鄂尔多斯一线和新疆北部地区是西北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总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该统计口径下的城镇人口包括大量户籍在农村、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这使得城镇化水平被隐性提高,城镇化质量被忽视。本文利用常住人口统计数据和户籍人口统计数据,分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现代化历程中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发展现象.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工业国,改革开放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围绕"人口流动性视角的城镇化"这一思路,主要探究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人口流动给城镇化带来的众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的聚集地,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平台。在省域范围内,物资、人口流是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镇-乡村"的序列分层次传输和转移,各种流的强度越大,传输与转移的速度就越快,效率就越高。这种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活动顺利、高效地运转,将带动和推进整个省域城乡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调研省域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将有助于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有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6.
大量人口异地流动,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看都是好事。大量人口异地流动形成了大量人力资本。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转到依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将带来更大的、更持久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现代国家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实现了一个飞速发展繁荣的阶段,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主要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人口流动对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解释力,对房价的预测和调控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本文回顾中国房地产业自1990年至今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参考其他学者的以往研究,提出作者观点。第二部分对房地产领域中的住宅价格进行经济分析,将外来人口流动因素加入回归分析模型,构造简单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根据各区域人口流动的集中度和发展水平的相应变动,房价变动幅度会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现代国家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业伴随着中国的经济买现了一个飞速发展繁荣的阶段,但是其中也夹杂着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主要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人口流动对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解释力,对房价的预测和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人口流向保持稳定性,中西部省会城市吸引力增强;人口省内流动增加但分布出现分化;流动人口老龄化、从业领域向非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消费“本地化”趋势增强,代际之间的消费模式差异明显。我国大规模流动人口在延续人口红利和带来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其新特征新变化将影响消费结构和产业投资方向,加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分化,加重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建议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改革进程,积极应对流动人口老龄化,合理调整公共产品供给规划。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中由人口、户籍与土地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关系逐渐被打破,农村人口流动在其嵌入性制度安排的变迁与结构性约束弱化下呈现出新特征,出现一些新问题,对城乡融合发展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治理应着重保障流动人口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权,切实提高其自我赋能发展的效用水平,实现人口流动的内生性发展和自由全面发展,推动城乡融合战略迈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苏艺 《企业导报》2014,(13):196+145-196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和平与稳定,因此,需在新背景、新形势下研究探索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自1989年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逐渐形成民工潮。我国人口流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会对农业及粮食生产产生深刻影响。主产区的粮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效率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粮食主产区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泰州市2002—2009年的人口流动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给出了相关建议,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人口普查10%数字资料的机器汇总,100%手工资料汇总,以及普查前进行的大规模户籍整顿,取得了大量人口资料。为全面研究北京市的人口状况、人口对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本文拟根据这些资料,加上日常掌握的一些有关情况,阐述北京市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构成,流动人口给首都带来的利弊,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首都流动人口发展概况及特点本文涉及到的“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十八个区县范围内的,无本市常住户口且居住三天以上的人口。本文资料大部分来源于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山东省泰安市农村老年人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农村家庭的子女外出流动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不是特别明显,这与现实生活不太吻合,深究其因在于很多老年人不愿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情向外人表达;相比而言,子女外出流动对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比较明显,这与女性老年人比较善于感情的流露和表达有关.总体上,子女外出务工经商一方面可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改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和生活照料任务.从代际的经济互动来看,子女外出流动行为对是否给其父母钱以及给钱的数量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反过来父母给子女的经济支持却不会受到子女外出状况的影响,这反映了代际经济互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代际的情感互动来看,子女外出虽然明显减少了亲子之间面对面的互动频率,但多数老年人依然认为自己与儿女的感情非常好,并不会因此感觉不亲近或不孝顺,这反映了血缘关系在我国社会关系网络纽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晶舒 《活力》2010,(20):117-117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是个人享有自由流动与改变自身社会地位机会的社会。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达到2亿左右,他们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也应该成为评价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人口的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关系全省经济发展与农村民生的现实问题。笔者选取了肇东市C社区作为调查点.于2003—2009年期间多次深入实地收集资料.对该社区的人口流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人口流动性较低,本地城镇化特征显著;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错位,但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加速;人口向高等级城镇集聚特征显著,县域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城乡流动趋缓,省内城镇化格局趋于均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非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因地制宜,塑造多样化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纵向集聚,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层级体系;夯实基础,培育县级单元为城镇化载体;统筹联动,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深,河北省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同样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人口流动好比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附赠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人口普查资料以及河北现实状况分析了城镇化中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自由迁移、计划指令、市场流动、双轮驱动4个阶段的人口布局,人口在城乡、区域、圈层分布方面的特征明显。进入新时代,在区域分化、收入差距、城镇化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等因素的影响下,人口流动呈现流向多极化、群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的新趋势,同时,保持了乡城流动、农村人口、经济流动的主流态势不变。对此,应顺时应势、综合施策,引导人口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6,(2):19-21
本文通过分析绍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人口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表明:绍兴市人口密度中长期将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流动人口的增长速率高于户籍人口的增长速率,特别是越城区、柯桥区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同时,结合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加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等措施,有利于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