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深圳第二届中国国际期货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兼期货部主任姜洋表示。2007年初将推出首个金融期货品种——股指期货。目前,已有4家基金公司向证监会提交关于股指期货的研究报告。12月中下旬。证监会将召集部分基金公司再次会商,届时就基金公司投资股指期货,将会拿出意见稿。。。一00已经推出近两个月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其中一些特点令习惯国际成熟市场的投资者不知所措。这些所谓的“中国特性”是否合理?股指期货真实交易推出后,这些特点还会存在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股指期货在发达国家和亚洲经济发展较好国家都已推出并运行。我国资本市场已走过了17年,即将迎来股指期货的正式运行。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期货合约,它的推出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股市风险,改变中国股市长期形成的单边上扬或下挫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向优质上市公司集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股指期货何时推出,对股市会有何影响,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 6月27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股指期货《交易规则》,其配套实施细则亦于同日发布。这不仅标志着股指期货的准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已经初步成形,更意味着股指期货推出前的规则准备工作基本完毕。同时.随着证监会颁布的《朗货管理条侈崂等相关法规的稳步施行,待市场参与各方将依据相关法规加快准备工作后相继推出。有关人士称。股指期货的推出,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相似文献   

4.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中国股指期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股指期货产品的时机正日趋成熟。部分市场人士据此揣测,不断听闻楼梯响的股指期货或于年内面世交易。  相似文献   

5.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中国股指期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股指期货产品的时机正日趋成熟。部分市场人士据此揣测,不断听闻楼梯响的股指期货或于年内面世交易。  相似文献   

6.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中国股指期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股指期货产品的时机正日趋成熟。11月5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全面启动会员申请工作,预示股指期货市场最重要的金字塔型会员架构进入最后搭建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股指期货显现出极大的活力,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亮丽风景。根据美国期货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股指期货期权成交高达45亿张,与2000年相比,6年增加了近6倍,成为全球交易最活跃的金融期货品种,其交易量占金融期货总成交量的41%。截至2006年末,全球已经有约5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交易股指期货产品,股指期货合约数达170余个。除中国大陆外,世界GDP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推出了股指期货,近年来表现突出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也只有我国大陆尚未推出股指期货。  相似文献   

8.
郭莉 《首都经济》2007,(10):16-16
北京期货商会秘书长苏英认为,中国期货品种像是一座被压抑了很久的火山.在这两年突然爆发出自己的活力。黄金期货的推出和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使得投资者对沉寂了许久的中国期货市场重新燃起了信心。  相似文献   

9.
唐冰 《特区经济》2008,(2):109-110
股指期货是成熟资本市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也把股指期货产品的推出提上了议程。本文从当今股指期货推出的市场背景入手,指明了股指期货推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化和发展,推出股指期货的呼声日益强烈,股指期货问题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近两年的“两会”都有代表、委员提出有关的议案和建议,我们在研究中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问题时,一定要认清其对股票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易远宏 《特区经济》2009,242(3):110-112
股指期货的推出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由于股市行情不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在短期推出股指期货从理论上和实践要求上不可取,但是从长远发展看,推出股指期货是必要和可行的。根据分析,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在短期存在,但是长期的影响不明显;并且有利于增加股市的流动性,有利于证券市场良好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本市场2010年后最受关注的非股指期货莫属了,1月12日,证监会批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交易,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股指期货即将上市。我们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投资者将无一例外被卷入漩涡,无论你是否愿意,其唯一要做的是如何认知和运用这一投资和保值工具,股指期货推出将彻底改变资本市场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股指期货推出的日期越来越近,其对股市的影响日益显现。那么,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前后,股票市场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又能给投资者带来哪些机会呢?  相似文献   

14.
股指期货正式交易指日可待。这意味着,A股市场将告别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时代,迎来一个全新的起点。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为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的市场,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广大中小散户又该如何控制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赵新娥  王婷 《特区经济》2009,240(1):123-125
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相关制度法规的完善,股指期货的推出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沪深300指数期货正处于模拟交易阶段,准备进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股指期货风险管理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指明了股指期货可能存在的一般风险,并进一步阐明中国股指期货可能存在的特殊风险,借鉴了发达国家经验并针对我国市场情况,提出了股指期货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雅玲 《特区经济》2007,(5):115-117
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目前正处于仿真交易阶段,很快将在市场上真正推出,在这种情况下,股指期货风险管理问题也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股指期货的概念及市场功能,指出了股指期货交易中所面临的风险,并由此提出了应对股指期货进行宏观风险管理、中观风险管理和微观风险管理,其中中观风险管理即交易所风险管理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股指期货,一个被市场炒作了很久的话题。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在上海宣告成立,成为中国内地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也是首家采用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交易所。白此,股指期货真正进入了市场的视野。但是,时隔三年之后,股指期货的推出仍然是“只闻楼板响,不见人下来”。  相似文献   

18.
面对境外机构纷纷抢注中国金融期货的尴尬局面,有关人士惊呼此举"事关中国金融安全!"上海证券交易没有"无动于衷",已正式成立由专家组成的项目小组以重启股指期货开发。但是,国外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对我国的经济影响真的那么大吗?我们现在开始做股指期货真的是"奋起直追"的好时候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2010,(7):6-7
中国首批股指期货合约将于4月16日正式上市。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批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当日将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7,(8):46-50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在众目关注中如期实施,这为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奠定了基础,扫清了法律层面上的障碍。 股指期货特有的风险对冲性质,以及300指数在中国股市的权重占比,使得它在政策层面上成为股市的稳定器。但同时,由于股指期货存在着对股指同方向运动的推动作用,使其放大了股票的操作难度。市场上各种潜在的担心、风险与机会集中在一起,投资者将在忐忑不安中等待股指期货的上市运营。 股指期货的实操性日子还未到来,我们还将在预期中揣摩它的影响力。 讨论正酣的股指期货,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股指期货将迎接一个庞大的投资者队伍,有利于上市品种的活跃;忧的是面对境外交易所以及境外资金的觊觎,国内股指期货的定价权面临旁落风险。 从外围已经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来看,股指期货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离现在不久的过去、离中国不远的地点,日本正处于她的经济繁荣期,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存在需求,但由于日本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管制严格,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不顾日本的抗议,于1986年9月3日,抢先于日本推出了日经225指数期货。目前,新加坡的日经225指数期货价格严重影响着日本本土的日经225指数价格,已经拥有了很大程度的定价权。 由此,一旦东道国的股指期货被其他国家抢先出台,致使东道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成为影子市场,这将严重影响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整体发展,进而威胁该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安全。 如果新加坡交易所如期在今年9月推出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如果其活跃度和影响力接近或超过了国内即将问世的股指期货,那么,国内的投资者将会突然发现,我们的股指期货行情可能不是由我们的市场决定的,我们的A股指数价格要受新加坡市场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着国内外资金对于股指期货的套保需求,一场针对我国股指期货定价权的战役已经上演,在金融环境相对较弱以及市场参与主体尚需充电的背景下,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